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4月15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用戏剧“祭”故人

实习生 孙庆玲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4月15日   09 版)

    讲述观众自身故事的即兴表演《记·得》

    一出以“悼念”为主题的原创话剧《山雨》,一部纪念北京大学过世师长的短片《缅怀》,一场讲述观众自身故事的即兴表演《记·得》,一组意在表现重生的原创装置艺术《旅行》……4月13日,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丧祭与文明研究中心举办了第一届“北大戏剧祭”活动。

    经过一年左右的准备,“戏剧祭”终于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与大家见面。学生自导自演的话剧《山雨》,不像欧洲当代戏剧那样有大段内心独白,而是十分“中国风”。剧中一位青年和一位老人在相声般的对白中,表达了对生与死的不同思考,对话简短又暗藏玄机。“在我眼里,这不是一部悲剧,而是一出实验戏剧,寻求剧场的多重可能性。”该剧导演、北大艺术学院研一学生祖纪姸说。

    话剧演出结束,“戏剧祭”的另一个活动《记·得》也拉开帷幕。活动中,先由观众讲述自己关于“分别与失去”的故事,再由信剧团的演员根据观众所述即兴表演。

    北大医学院大四学生杨斌在现场讲述了自己7岁那年同龄好友意外去世的故事。多年后重提旧事,杨斌的心情依然有些沉重,“但当演员们把这个故事演出来,你作为一个观众来看这个故事,会有种‘跳出来’的感觉。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信剧团负责人屠彬说:“每个人的故事都值得倾听,从别人的故事中你也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就会感受到自己与他人的那种联结。”

    在演出现场,还可以看到一组黑白色调的装置艺术《旅行》。该装置艺术由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周晓泉等6名学生历时半年策划设计。“这组装置主要由灯、金属和志愿者捐献的遗物构成,再用琉璃纸从外面进行包裹,纸上写着这些遗物的故事以及关于生与死的名言。”周晓泉说,“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死亡或许不是终点,而是另一段旅程的开始。”

    《论语·八佾》中写道:“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祭,自古以来就是吉祥的礼仪。随着“祭如在”传统的没落,古老的祭礼在这日新月异的社会也被渐渐冷落。

    “北大戏剧祭”活动的总策划人、北大社会学系研二学生李代说:“‘戏剧祭’就是尝试在现代社会重寻中国祭祀文化的仪礼传统。我们希望通过多种感染力、互动性强的艺术形式,对故人致以‘不忘’的敬意和情义,让观众郁结的心绪得到释放,同时加深参与者对生与死的体悟和思考。”

    2013年,李代的一位同门好友突然离世,李代在师长好友的支持陪伴下走过了那段难熬的时光。“对于年轻人,第一次失去亲人好友是令人心痛难解的经历。在与朋友交谈时,我意外地发现好多北大人都有类似的体验。但他们往往自己默默地担了哀悼的担子,无人分担。加之中国目前心理咨询发展不甚成熟,很多朋友只能选择忘记来逃避创伤,而忘记本身却又带来新的愧疚感。”由此,举办“戏剧祭”活动的念头在李代脑海中油然而生。

    为什么选择戏剧为主要艺术形式来“祭”? 祖纪姸认为,戏剧天然是为祭祀。“电影院演变自咖啡厅,观影人群演变自假日的人群,所以电影院卖饮料爆米花、观众大声欢笑都是被允许的。但剧场不同,戏剧本身就是从宗教祭祀演变过来的,是一种集体仪式,因此具有一种神圣性。”祖纪姸说,“悲剧对心灵的净化作用是从亚里士多德时代就流传下来的共识。但艺术是轻的,戏剧也一样,它对现实没有革命性的改变力量。不过,我期待观众看的时候妙趣横生,走出剧场能有所思。”

    来北大看望孩子的杨蓉觉得“戏剧祭”的形式很新颖。“我已经活了大半辈子,身边好多亲友也一个个去世,感觉死亡离自己真的很近,有时不禁有些怅然。但看完这些话剧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生命无常,逝者已矣,但生者还要继续,活着就要认真地活着。”

三联24小时书店能否复制
寻找有温度的私家历史
“中法文化之春”来了!
法国五大博物馆名作首度联合来华
1988的戏,2014接着演
用戏剧“祭”故人
《百年巨匠》将出续集
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