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如何开办创业教育课程是没有答案的,但并不是说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答案本身跟研究者占有何种信息和资源、以何种视角看问题有关系。因此我们会发现一个专业发展理论核心的定理,那就是——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今年KAB创业教育年会上,KAB创业教育(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院长李家华这样阐释自己对于创业教育研究的认识。
李家华长期从事高等教育和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生涯教育、创业学。
在李家华看来,从2010年起,我国创业教育进入全社会共同推进阶段,创业教育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在这其中,大学生KAB创业教育项目对创业教育起着很强的带动作用。
正如李家华所说:“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已经得到重视,但是能不能收到实效,是要回答的问题。我们称之为有没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我很担心创业课程成为一个学生‘打瞌睡’的课程。我觉得在创业中路径选择对不对,会带来有效或无效、效果大或效果小的影响。”
基于这样的一个想法,李家华通过对高校创业教育基本定理和内涵进行梳理,在今年发布的《2013年度中国创业教育报告》中提出“创业教育学科建设及其实施路径的选择是落实创业教育的基础,是推进创业教育深度发展的关键”这一论题,总结出三种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并描述了创业教育路径选择的三个“核心向度”。
薄弱的创业教育
李家华介绍,创业教育是指通过开发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及未来生涯发展所必须的知识和能力的教育。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教育的“第三本护照”,被赋予了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
同时,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创业教育也是贯彻落实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
李家华曾经选取北京地区5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研发现:参加过创业计划竞赛的学生的创业倾向要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的创业倾向要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这让他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创业教育给予学生的强大力量。
同时,李家华也发现大学生缺少创业经验、不够成熟,看待所处创业环境存在偏颇的问题也很严重。
这也凸显了我国创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的严峻现实。李家华认为,就目前来看,我国的创业教育基础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相较于国外,我国对创业教育的研究成果还很少。在确立创业教育的非功利性目标、设立创业教育专职机构、建设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推进创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开展创业实践教学等十多个方面国外都做了很多努力,比我们走得更远。
让李家华更感到紧迫的是,“创业学”专业还未能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方面占据一席之地,目前国内还没有“创业学”这个专业。他希望开设“创业学”专业,更期望有一天,能有人被正式评为“创业学”的教授。
“三种模式”下的期望
针对当前我国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李家华提出了三种实施创业教育的模式。第一种,概括出了创业教育模式的两个重心:一个放在课程体系方面,一个放在师资培训和聘用方面;第二种,根据创业教育内容不同而推行的学习型、自主型、营造型、借鉴型等教育模式;第三种,根据不同专业,尝试跟专业结合的创业教育模式。
李家华对创业教育与专业相结合的模式很是看好,几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女孩孔令媛将护理学专业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回家乡创办养老院的事例至今让李家华记忆犹新。
2004年,孔令媛从沈阳化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被国家最大的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设计院聘用,做了一名很多年轻人梦想的白领。在设计院当工程师的日子她并没有闲着,每当休假时就到社区或养老院做义工,学到了很多有关养老方面的专业知识,也了解了一些养老院管理知识。后来,她回老家石河子创办了银龄大家庭养老院,专收住失能老人(即不能自理老人)的专业医疗康复护理院。目前该养老院拥有两家连锁养老护理中心,专业护理团队和管理人员47名,床位170多张。
李家华说:“学护理专业都能接受创业教育自主创业,毫无疑问,学历史的也可以,学考古的也能做,学艺术的也可以做,所以国外有大量的护理创业学、艺术创业学等创业学相关专业。”
创业教育的三种模式已经形成,创业教育实践的环节就成为了突破口,教材、教师建设成为了一个重点。然而,三个大的问题依然摆在创业教育面前:“一是学科定位开始模糊,是属于管理学、经济学,还是其他学科,大家也都没有达成共识;二是创业实践缺乏辐射度和受益面,没有形成大范围的覆盖面;三是我们的创业课程太单一,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把创业基础做一个通识课程,但是孤掌难鸣。”
李家华表示,下一步需要建立创业教育课程群,更需要结合专业和学校建立学科课程。“当中国出现了不同类别的学校,开设出一些创业教育课程群的时候,我们的KAB创业教育就像播撒了一粒粒的种子,孕育出更多的课程。”
路径选择的三个“核心向度”
李家华曾经访问过很多企业家,了解到他们创业的目的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希望能够改善自己的财务状况;第二层是增加自由空间;第三层是为他人提供岗位,作出社会贡献。
“创业教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是国家、政府、社会层面上宏大的东西,创业者创业首先是一种职业生涯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帮助其他人解决就业问题。”基于这样的逻辑,李家华认为,创业教育的路径选择核心向度之一是职业生涯发展向度,就是通过创业教育来完善受教育者的职业发展理念,培养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发挥创业教育对受教育者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第二个核心向度是参与市场历练向度。“创业本身是一个商业活动,一定要参与市场,创业教育一定不能背离它的本源。‘市场为王’,如果你的产品是三流的,但是你有一流的市场推销,你照样能卖掉,如果你做的产品是顶级的,但是没有市场营销,那也成功不了。”李家华这样诠释创业教育需要开辟一种参与市场历练的向度。
李家华再次强调专业教育需要与创业教育融合这一问题,在创业教育路径选择中提出专业教育融合向度;“大学要注意资源优化配置,引导学生创业跟所学专业进行融合。而我们的老师要把创业教育跟专业教育相融合作为向前发展的追求。”
面对新的创业环境,李家华呼吁创业教育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在高度智能化的时代,创业者就是在演奏一首人生的交响曲,我们的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创业者具备‘交响力’——培养出能够运用情感来带动一批人帮助自己实现目标的人。”
赵子昂 王晖晖 本报记者 吕博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