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潘晓讨论”参与者10年日记出版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6日   10 版)

    198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青年》杂志开展了一场轰动全国的关于人生意义的大讨论——“潘晓讨论”。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刊发不到一个月,就收到了两万多封参与讨论的回信,其中有一封来自当时正在江西打工的30岁青年周晓东。他在题为《让我们用血肉来拥抱世界》的讨论文章中写道:“生命就是爱!像野草那样生!像蛾那样死!”

    在1968~1978年间,热爱文学的周晓东没有间断过写日记。日前,这批长达60万字的日记由中国青年出版社结集出版,取名为《风雨世面》,因为周晓东整个青年时代都一直在外打工,在社会的大风大浪中经历世面。

    在《风雨世面》的新书研讨会上,中国青年出版社副总编辑成晓明介绍,这些日记写于“文革”的时代背景下,原汁原味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真实图景,为后人留下了一份关于“文革”的个人记录。成晓明评价道:“这些日记里充满着一个年轻人不甘沉沦,坚定地追逐文学梦想、探索人生意义、向往美好爱情等内容,它是一部励志的大书,堪称为‘日记体的《平凡的世界》’。”

    周晓东本人对日记的记忆则更为惊心动魄。“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我的日记如果被发现,绝对可以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处十年以上的徒刑。”为了保存这日记,他和朋友可以说费尽心机、甘冒风险——藏在席子底下、茅坑屋的墙洞、牛棚、稻草堆……

    这是一段怎样的人生经历呢?

    周晓东1950年出生于浙江诸暨一个小山村,因为祖上留下了几十亩地,他从小就被划成了“地主子女”,成绩优异却无缘升学,初中毕业后就开始在江西、浙江等地辗转打工。 20岁时的他也迷茫过,曾在自己的一张照片背后写了“遗照”两个字,因为“不知道前途在哪儿,死了都没有在世界上留下一点痕迹”。所幸,他从未放弃。

    四处漂泊的他,爱读书爱得要命,买不起煤油灯就用松明点着看。《青春之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悲惨世界》、《史记》,他都读。周晓东记得那时的《中国青年》杂志有一篇文章《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而高翔》,读完后他写道:“太形象了!书把我带进了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眼前的天地太狭小了,我决心投入到社会中去,把社会当作我的大学。”

    1980年参与“潘晓讨论”时,周晓东在《让我们用血肉来拥抱世界》一文中,引用了张志新烈士的一句话作为自己的观点:“如果你在生活中感到无聊,那便是因为你没有献出生命的力量,没有用血肉来拥抱这个世界。”这篇文章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出后,引发了全国青年的强烈共鸣,收到了1000多封读者来信。

    在新书研讨会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化与艺术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蔡劲松说:“《风雨世面》这本书,细腻地再现了周晓东在那个时代彷徨而丰盈的内心,被限制却渴求自由的灵魂。他的人生交织在文学的土壤里,悲情地、顽固地、义无反顾地生长。”

    如今,周晓东已经从“社会大学”毕业,成为一名企业家,还在十几年前设立了奖学金,每年投入上百万元助学助困。谈到为什么要出版自己的日记,周晓东说:“我当过农民、建过公路、伐过林木、做过石匠木匠、办过企业,我自豪没有虚度时光。我常常翻阅自己的日记,青春是那样令人眷恋,我公开我的日记,只希望青年朋友能体会一下他们未曾经历过的那个时代。而我们,是如此真实地活过来的!”

    当年尚处青年时代的周晓东如今已步入中年。他的青春故事对当代青年有何启示?本报记者赵飞鹏出生于1978年,这是周晓东日记记录的最后一年。他对该书中记录的政治运动、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颇感隔膜。他在读完全书后说:“现在我们看待那段非正常年代的历史,会觉得荒诞可笑。距彼时三四十年的当今,新一代人被高不可攀的房价、污浊的空气、有毒的食品困扰,难保后人看待今天,又会觉得匪夷所思。然而,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无疑是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奋斗精神。选择阅读它,我们就选择了与一个正直、上进的人为伍。”

本报记者 蒋肖斌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5月06日 10 版)

“潘晓讨论”参与者10年日记出版
小童话 大未来
《非典启示录》:不该忘记血泪洗过的良心
卡斯特罗: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中国首度披露395册“日本涉华密档”
推动读书十位教师评出
《善行启示录》传递人间正能量
中科院发布《产业技术情报》
肖复兴解读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