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兰拄着拐杖,吃力地挪着小脚,将100元放入村委大院的捐款箱里,而她每个月享受的各种高龄补贴仅185元。这位生于1919年如今已95岁的白发老人,正拼尽全力挽救一条甚至比她还年长24岁的百年老街——玉石街。
她身后“站着”900位村民。从2014年3月30日起,仅半个月时间,山东省淄博市龙泉镇龙四村900位村民自发捐款178万元修建新街,以使玉石街历经百年沧桑后免于交通重压和人为破坏之苦。
这一义举被当地媒体解读为“留住乡愁”。
事实上,这是一条再普通不过的青石路,从村南曲折蜿蜒至村中,百年间,或被埋于水泥路面下,或被盗挖石块砌屋,如今仅残存三四百米。石缝间偶有青草杂生,古老的车痕仍清晰可见,走在上面,恍如隔世。
龙四村村委会主任王溪强介绍,据碑文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即公元1895年,当地众商号捐资修路,玉石街的一段“连五坝”(五个连续的坡路)初具雏形。至民国年间,龙泉早期的民族资本家张平三出资铺路,造福百姓兼顾运煤生意。路自渭头河直通淄川西关,全长25华里,由此成就了玉石街的盛名。
“玉石街当年的繁华富庶今天很难想象。”77岁的村民孙即正津津乐道于儿时的回忆:那时的玉石街是贯穿南北的主干道,平日川流不息,逢初五、初十的大集更是骡马嘶鸣,人头攒动。集上“大的没有骡马社(买卖骡马的集市),小的没有破烂社(卖裹脚布等零碎货品的地方)”,其余货品应有尽有。
在这条青石路上,孙即正的父亲推了50多年独轮车,除雨雪天气外,每天凌晨三点起床,将南边的陶缸、煤炭运到淄川。渐渐地,父亲手推的独轮车从木轮换成胶皮轱辘,年复一年,独轮车压在玉石街路面上发出的“吱吱”声成为孙即正抹不去的童年记忆。
说起老街印象,67岁的村民侯维明滔滔不绝:古槐成荫,6家车马店,5处油坊,6个小酒厂,近20处庙宇,一处贞节牌坊。他的叔叔曾经营一家较大的车马店,店里南来北往的客,算卦的、说书的、打铁的、卖牲口的,好不热闹。
岁月流转,村外柏油马路的兴修,历次政治运动的浩劫,年轻人纷纷奔往外面的世界,走在老街上的人日益减少,古物终被破坏殆尽,老街老了。
“守了一辈子了,这条街怎么能没有呢?”侯维明有些哽咽。
为更好地保护老街,修建一条新街迫在眉睫。王溪强说,村里修路只能由村里自己出资,迫于村集体没有多余资金,村委会无奈向村民发出集资倡议。正式捐款前,王溪强担心冷场,甚至提前和几十位党员、村民代表商议好,鼓励他们做表率。
3月30日是正式捐款的第一天。定好早上九点开始,八点半,就有村民陆陆续续来到村委会大院捐款。
当时的情景让王溪强至今感动不已:村民中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人,有专程赶回来的年轻人,100元,300元,500元,1000元……一个捐款箱不够,村委会工作人员临时又设了两个;村委会大院被围得水泄不通,排队的人群几乎将门前的道路堵死,4名警察被临时抽调过来帮忙;银行工作人员感叹从未见过这样的捐款场景……
经统计,当天就有600多位村民共捐款169.6万元。时至今日,已有900位村民捐款,龙四村共有1000多余户村民,这意味着几乎家家参与捐款。
为了做到专款专用,一个由5名党员和村民代表组成的理财监督小组业已成立,及时公示所有开支,接受村民监督。此外,现场施工监督小组也已组建,负责监督工程质量及进度。
与此同时,对老街的保护仍亟待完善。中国青年报记者走访时发现,老街的一段路面污水横流,周遭垃圾遍地,“基础设施严重老化”,王溪强对此并不避讳。
新街修起来了,老街又该如何加强保护?王溪强介绍,目前全村正开展“美化乡村行动”,将逐步改善老居住区的环境。至于老街的开发利用,王溪强介绍,因整条街涉及四个村庄,将由龙泉镇政府统一安排。
这不是龙四村第一次为老街让路。2009年的旧村改造中,征得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玉石街两侧三十米内免于拆迁。一年后,玉石街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按照之前设想,新街修好后,龙四村将立块碑,上面刻上所有捐款村民的名字。至于所做这一切的缘由,王溪强不假思索:“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点历史的记忆。”
本报记者 邢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