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台湾音乐人陈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语出惊人,再次拨动了两岸话题中的敏感神经。
陈升说,“我最不喜欢的三个字就是拼经济”,“我真的觉得,我们不要赚这么多的钱”,“陆客真的不要再来了,我们真的要牺牲我们的生活质量吗?”“我有很多大陆朋友,我也很喜欢他们,但我常跟他们讲,等你们上厕所会关门的时候,我再跟你谈统一。” 此言一出,立刻在网络上遭到口诛笔伐。
在笔者看来,陈升的观点着实有点过于“不严谨”,以至于显得不值一驳。“不要拼经济”、“不要赚这么多的钱”、“不要陆客来台”等言论,恐怕更多的是一个艺人不切实际、一厢情愿的“天真”想法。对于早已盆满钵满“不差钱”的陈升来说,这可能是行得通的;但对于那些苦于“薪酬十年不涨”的台湾年轻人和工薪阶层,以及台湾的旅游业者而言,这恐怕不是一个好的选项。
在陈升的这番言论中,更抓人眼球、招致抨击的,是“等大陆人上厕所会关门时再谈统一”这一说法。
并不是说大陆的不足之处不容批评。陈升提及的陋习,在大陆不能说绝对没有,但显然也不是司空见惯的事,而且也绝不是大陆社会公德观念所倡导和接受的。其实,随着两岸交流的深入,两岸在相互理解上存在的一些“冲突”,确实是需要面对的,同时也是可以且应该被讨论的。但是,这种讨论只有在善意的前提下、在建设性的基础上才有积极意义。在这方面,陈升的“等大陆人上厕所会关门时再谈统一”,以及前段时间被热炒的“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等言论,可谓反面教材。这些言论不仅透着 “优越感”,而且还以偏概全,与事实不符。这样的言论,不仅无法起到增进两岸民众相互理解的积极作用,反而向舆论场中投入了一颗颗“深水炸弹”,破坏力十足。而一再被破坏的,正是两岸之间这些年一点一滴积聚起来的相互了解的善意。
事实上,自2008年两岸实现“全面三通”以来,到现在也不过短短6年。在经历了几十年的隔断之后,两岸之间存在某种误解和隔膜,实属正常。可喜的是,这些“隔阂”在两岸各层次的交流往来中正在被一点一点弥合。两年前笔者作为交换学生赴台学习时,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在台期间,虽然偶尔也听闻身边的大陆朋友“吐槽”自己被台湾同学问到一些类似“大陆的马路真的跑马车吗”这样的“囧”问题,但这绝对是极少数的案例。绝大多数时候,笔者感受到的都是台湾社会与台湾民众释出的浓浓善意与人情味。而一些台湾年轻人在接触到了来自大陆的同龄人以后,也渐渐意识到,原来“我们之间并没有那么多不一样”,完全可以成为“一起玩耍的小伙伴”。除了大陆学生,近年来一些到访过台湾的大陆游客和公众人物,对台湾也不吝溢美之词,比如,韩寒的《太平洋的风》广为传播,“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也常常为人所称道。
所有这些两岸民众在相互交往中,一点一滴积聚起的善意和相互理解都非常可贵,且得来尤为不易。与此相比,“破坏”却显得过于轻易。随便一句不负责的言论,在通过媒体和社交平台的放大传播后,便能轻易挑起两岸网民之间的骂战。如此,彼此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良好印象,在毫无意义的争论与谩骂中很容易就消耗殆尽。这实在让人觉得可惜与不值得。要知道,人心伤了,再要弥补就不那么容易了。历史所造成的“隔阂”已经让整个民族付出了代价,这可能需要几代人去修补。而活在当下的我们,尤其是公众人物和媒体,真的不应该再人为地去制造“隔阂”,更不应该用几句不负责任的“痛快话”,轻易就辜负了两岸之间点滴积累起的善意。
陈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