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邀请企业家和相关部委负责人座谈。一位企业家称,这么多部长在这里,我们市场主体不能乱说话。李克强表示,听到这句话,自己感到汗颜。政府应该是为企业服务的,而现在企业不敢说话,像老鼠见了猫,这样不行。(央广7月15日)
有部长在场这位企业家为何就不敢说话,是其个人胆量太小还是另有原因?在笔者看来,不敢说话应该与企业家自身的个性、胆量、身份有关。如果是一个始终敢于公开表达的企业家,不管部长在场不在场,自己想说就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而另外一些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或许是高手,却在领导面前不敢说、不会说,担心自己说错话之后“引火烧身”。
这位不敢说话的企业家的身份,是由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董事长。或许是因为央企负责人这个特殊身份,让他格外谨慎,担心自己说错话无意中得罪了某个部长,被某个部门“穿小鞋”。其实这种担忧也可以理解。由于体制改革不到位,政府部门掌握着大量的权力,企业家及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只奉行“在商言商”,既不敢大胆“说话”,更不敢涉及政治或其他敏感话题。但随着改革不断推进,这种情况已经有所改变。
著名企业家柳传志今年在回答“为什么现在敢说了”这个问题时表示,“我今天之所以敢问官员这些比较尖锐的问题,之所以敢说心里的话,是因为现在的环境还是改善了很多,而政府也正在切实地推进一些事情。”企业家的经商环境、言论环境相比以前的确大有改善,但还是有一些企业家的思想观念停留在过去。
当然,企业家不敢说话也反映出需要进一步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地位。部长在场企业家不敢说话,也折射出企业与政府的关系还很微妙,不够清晰。大概是因为某些部门手中还有不少权力,政府作为市场服务者的角色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某些企业家说话就有顾虑。
尤其是,包括央企在内的国企,由于与政府关系很特殊,国企在人事、考核等方面都受到政府部门监管,所以,国企负责人的一言一行就要看某些部门官员的脸色。
李克强总理指出,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政府要坚决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给企业松绑,让市场主体说话,说真话,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就是说,政府要为企业家“说话”创造宽松环境。无疑,只有当政府与市场边界清晰、角色明确,企业家“说话”、做事才不受各种有形与无形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