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文心)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日前发布的第七次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状况调查报告认为,对于价值观形成期的未成年人来说,面对来自媒介、特别是新媒体的信息,学会“批判性的思维”,提升他们的“新媒体素养”,是关系到国家安全、社会管理和国民素质养成各个层面的重大问题,下一代人的互联网使用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更关系到中国在信息时代的全球地位和影响力。
调查显示,城市小学一年级至高中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的比例达到92.9%,农村(乡镇)中小学生也有80.2%曾接触网络,远高于我国网民的总体触网率。
受到全球化、互联网的冲击,国家之间的竞争越来越表现在人才、文化等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其中核心价值观直接反映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互联网等新媒体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关于未成年人与互联网使用的研究,多以网瘾、网络沉迷、网络暴力、不良信息等负面问题治理为主,对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对未成年人成长的积极影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关注。应积极推动未成年人互联网环境的社会共建机制,让互联网成为青少年发展和成长的好帮手、好平台,实施帮助青少年发展与成长的更长远策略。在国家监管、行业自律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和发挥社会公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公众参与、行业自律和国家监管的互动机制,并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共同保护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特别是要推动社会公众监督与行业自律、国家监管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实现国家机构与公民的互动,让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共同创建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伴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上网率近年来增长迅猛。相对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我国在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方面更显滞后,留守未成年人、进城务工家庭子女等问题更加突出,他们将比城市未成年人更容易受到互联网负面影响的侵害,甚至导致违法犯罪行为。报告建议,在农村学校、农村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等广泛设立安全、健康的未成年人上网或数字阅览室,及时对农村未成年人上网进行引导,使得“网络文化”建设和我国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真正配套,更好地保障农村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