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奥会已近尾声,短短十多天里,吉祥物砳砳的命运也有了180度大逆转,从最早被人奚落、吐槽,到后来成为青奥赛场上不可或缺的逗乐明星,这其中少不了砳砳的扮演者——来自南京4所高校120名志愿者颇为用心的自我“推广”。
从摔倒在地的萌态到与运动员PK球技耍宝,再到与赛场观众的各种互动,砳砳的一招一式并非来自专业指导,而是大学生自己的创意。这些个性张扬的90后甚至是95后,总会让自己的工作充满乐趣与灵气。青奥会志愿者组织和管理部门也发现了这一代年轻人的个性特征,南京奥组委志愿者部部长助理王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那种用各种纪律和规定严格约束志愿者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从砳砳的命运转变就可以看出,新一代年轻人身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个性特征——做事的同时还需要被关注。
两天前,在南京国际博览中心的击剑赛场,记者采访了一群扮演砳砳的志愿者,他们是来自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大二男生。十多分钟的表演结束后,几名男生卸下厚重的装备,汗水已经湿透全身,“我们不怕辛苦,就怕观众不喜欢我们。”一名男生向记者表示,“青奥会刚开始的时候,网上有一些声音说砳砳很丑、不可爱,我们看了之后挺难受的。因为觉得培训老师教给我们的动作比较简单,我们就自己设计了一些动作,想让砳砳更讨人喜欢。”
学生花在砳砳身上的心思显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在,只要砳砳出场,总是赛场上最抢镜的明星,场外等着与砳砳合影的观众也越来越多。但更多志愿者的工作不可能像青奥会吉祥物那样本身就是关注焦点,“可他们还是有很强烈的愿望,希望被外界关注。”王鹏表示。
王鹏也曾参加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主体是80后一代,南京青奥会的志愿者主体是90后一代,两代人的性格差异非常明显。80后更多是出于一种国家责任感去做志愿服务,90后的国家责任感同样很强,但他们同时也会要求个人愿望得到满足。”
这些个人愿望除了体现在渴望被关注之外,还表现在活跃的思维和意见表达上。
王鹏记得,北京奥运会时,志愿服务在中国刚刚起步,当时,有很多条条框框来规定志愿服务的工作该怎么做,志愿者对这些规定都是严格执行,“每个人都有一本纪律手册随身带着。”此后,国内各项大赛和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工作基本都是照搬北京奥运会的志愿者管理模式,去年,南京亚洲青年运动会举办时,志愿者工作也是沿袭这一传统,“就是在亚青会的志愿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问题”。
王鹏表示,90后可不会对所有规定一概执行,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会表达出来。比如,曾有一部分在体育表演展示现场负责播报表演内容、调动观众参与热情的志愿者就向老师提出,“我们住得太远,每天在路上耗费了太多精力,使自己在工作中很难表现出更多激情”,后来,老师就给这些志愿者安排了更近的住处,事实也证明,这些学生后来的表现非常优秀,他们提出要求不是因为自己怕苦怕累,而是真心希望把工作做得更好。
在志愿者培训中,王鹏发现,老师讲的好,学生听得很认真,如果讲的不好,学生就会玩手机,“网上信息那么多,学生会说,老师讲的不好,还不如自己去找资料”。
过去,大学生在担当志愿者时比较拘谨,会对老师说的、规定要求做的事坚决执行。而现在的大学生就会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他们是要真正参与进自己提供志愿服务的活动中去,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提供服务的人。”
“这就给志愿者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用引导的思维去帮助他们更好地投入志愿服务工作,不能再用管理的思维。”王鹏表示,在吸取亚青会的经验后,今年,南京青奥会志愿者工作在很多方面作出了改变。比如,用好自媒体的工具,鼓励志愿者在微博、微信朋友圈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增加志愿者工作的关注度,同时,组建了志愿者的摄影小分队,让志愿者自己报道自己。以往,大众媒体是报道志愿者的主要载体,但这一次,自媒体无论是报道量还是内容的丰富程度都超过了大众媒体,这让志愿者感觉到自己无时无刻不在受到关注。
在志愿者的纪律和约束制度上,本次赛事也简化了许多,王鹏介绍,除了一些“底线”不变,比如不允许看比赛、不能与服务对象发生冲突等外,不再对志愿者的言行作出过多限制性要求。这给志愿者的服务空间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
2008年以来,记者采访了多次国内重大比赛和活动,对于志愿者的总体感受是服务很认真、态度很热情,但处理问题的方式呆板、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但南京青奥会期间,这种感受明显消失了。
这与志愿者组织和管理工作更多地适应了90后的个性需求不无关系,据王鹏介绍,本届青奥会志愿者临时退出的比例非常低,可以说几乎没有,这也大大出乎了组委会的预料。
本报南京8月24日电
本报记者 慈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