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涉农青年科技工作者创新成果转化与农业企业转型升级,8月26日至29日,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中国青年报社联合黑龙江省农垦宝泉岭管理局共同主办,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承办,中科网协办的“寻访最美青年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人才与成果对接(共青农场)活动”在共青农场举行。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9家高校、科研院所的近20位涉农青年科技工作者走进农场。
“一是让科研人员有个成果展示的机会,二是共青农场需求方直接向科研人员提出技术需求,有利于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科学与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陆宴辉参加完这一活动的感受就5个字:这很有意义。
在陆宴辉看来,我国农业科研领域长期存在着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严重脱节的现象,“这是行业内的一个普遍感受”。而举办此次对接活动,陆宴辉认为,是在基础研究和生产应用环节的鸿沟上架桥,让实验室里“高大上”的农业科技研究接了地气。
陆宴辉说,按照传统,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一些科技工作者很难走进田间,不了解田间地头是怎么回事,最终提出的科学问题完全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考虑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因此没有很好的技术转化。
近20位农业科技工作者走进农场,陆宴辉认为,这类对接活动的效果比走进一般的农村和一家一户的农民聊需求更有意义。“农民一家一户不需要整体的先进技术,只会问我们‘该怎么打药?’。”陆宴辉说,共青农场的优势是规模化生产,自然禀赋较好,当地农技人员水平比较高,能大规模有计划地运用好最新的科技,比如绿色防控病虫害少用化学农药等技术,学到手了就能大面积推广。
陆宴辉认为,这样有区域性质的科技对接活动基础好,会对新技术成果转化和新技术推广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对共青农场的无公害产品生产、农作物经济效益提升有很大帮助。
他同时认为,共青农场前期收集了当地百姓对不同作物种植和不同动物养殖中遇到的困难,对照梳理成问题和需求,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逐项对接,最终收获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而不是虚玩意儿,这样的做法值得推广。
对于未来的合作,陆宴辉说:“每一项新技术都会带动一个产业更快的发展,科研人员只要有硬东西,地方自然会看到效益,推进就会很快,效果就是实在的。”
(白皓 曲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