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9月11日 星期四
中青在线

农科专家眼中的共青农场

白皓 曲海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11日   08 版)

    李明顺:垦区发展需要大农业视角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玉米育种专家李明顺眼里,“共青农场是中国未来玉米生产的典范”。

    参加这次黑龙江共青农场与青年科技人才对接活动,是李明顺第一次深入了解黑龙江农垦地区的耕作情况。在一望无边的玉米地里,他拿着等待成熟的玉米向当地农技人员分析选种、种植、玉米脱水、病虫害的防治情况。在进口大型农机具旁,看见535马力的拖拉机组可一次完成破茬、深松、碎土、平整和镇压5项作业,工作一昼夜可整地2100余亩,他感叹“中国全能机械化的玉米种植在这里成熟”。

    李明顺认为,共青农场的玉米品种选择已经走在前列,需要改进的是进一步培育出脱水再快一点、抗病性好一点的玉米。他提出,在以共青农场为代表的黑龙江垦区,需要有大农业的发展视角。

    李明顺以自己为例,他认为农业专业的科学家们大都在自己研究的领域里钻研,深度有了但广度不够,在这次活动中,自己和不同研究方向的农业青年科学家进行交流,深受启发。

    “大量玉米做成饲料,饲料又喂给了猪吃羊吃。”李明顺说,“比如要把玉米种植和饲料、畜牧等方面结合起来研究,就更明白玉米该怎样更符合这条农业产业链的需求。”

    李明顺说,这实际就是给共青农场等垦区出了一道题:怎么综合考虑农业发展的问题。

    在对接活动中,李明顺注意到,共青农场有很多上了规模的生猪养殖企业,饲养条件现代化,但对养殖带来的氮污染认识不足,短期内可能没有问题显现,长期以来会危害其他农业产业。同样,在发展工业的过程中,如何循环利用资源,控制污染,也是需要从大农业视角考虑的问题。

    李明顺曾经到阿根廷南部的一个农业区域考察,他发现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共青农场有共通之处,在阿根廷的那块农业区域里,聚集了进行文学创作、农业观光的爱好者,在阿根廷树立起一种文化标志。

    “共青农场志愿垦荒的精神、适宜人类居住的夏天和与俄罗斯相望美丽的小镇,都是和农业相关的软资源。”李明顺说,挖掘出软件的优势,吸引进越来越多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进行创作、研究,会让共青农场也成为北大荒的文化标志。

    尹靖东:项目化合作助科企“结婚生子”

    “不能指望说一两句话、做一两场报告就能把产业做大。”在参加完黑龙江共青农场与青年科技人才对接活动后,尹靖东建议,用项目化的方式推动科技工作者和地方企业合作是长久之道。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尹靖东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动物营养,他认为,地方能主动通过新闻媒体牵线搭桥,与科研单位、教学单位对接,是一条正确的“引智”路线。

    在尹靖东看来,搭建一个平台,让青年科技工作者和地方、企业相互了解,为下一步真正把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供了基础,“长久稳定的支持要让合作走向市场化、产业化。”

    “怎么市场化?怎么产业化?”尹靖东的回答是:靠项目。

    他认为,每一个地方政府都应该重视科技对农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需要配备相应的资金预算来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项目,科技工作者可以利用研究课题为项目匹配相应资源。

    “农业项目比较特殊,很多需要手把手地教,在田间地头实践研究。”尹靖东说,只有用符合市场的方式运作项目,建立共同的事业,才有可能把优质的农业做大。

    在此次对接活动中,尹靖东第一次深入了解了北大荒的生态特征,他的评价是“感觉非常兴奋”。在走访养殖企业、和养殖户的交谈中,他常常感叹“这是一个出好东西的地方”,提起技术,他又会感叹“欠缺的技术并不是难题”。

    他建议,共青农场应该加强宣传推介,让北大荒从一个人人心中都有的概念中具象出来,知道共青农场是一个什么样的无公害和有机农业的基地,“确确实实有国内并不多见的优质生态环境,在这里发展农业可以做出很多特色,这里的资源型农业在全国各地不可能复制。”

    尹靖东同时建议,共青农场把专家引进来考察对接、进行田间地头的实验是第一步,还需要尽快出台一套第一二产业的项目合作模式,增强对接科技和市场的力量,与此同时,继续举办类似的科技对接活动,持久助力区域发展。

    “有时候第一次见面没什么感觉,但产业在一直发展,遇到新的机会和项目,一碰,火花就出来了。”在尹靖东眼里,那就是科企对接“结婚生子”的时候。

    郑天清:水稻育种研究有了共青新基地

    3天的对接活动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郑天清有了新目标,这位水稻遗传育种的科研工作者计划在共青农场开辟一块水稻育种新基地。

    “共青农场是典型的第三积温带地区,对研究适合第三积温带种植的水稻有典型意义。”郑天清说。

    通俗地说,积温是指一年内日平均气温在10摄氏度以上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第三积温带年积温2300~2500摄氏度。

    在实地察看共青农场的水稻种植情况后,郑天清发现,从育种的角度看,共青农场存在着第三积温带的普遍问题:品种类型相对单一,亲缘关系过于接近。

    这就意味着,一旦有病害能够打败一种水稻本身的抵抗能力,就有可能让其他品种的水稻也感染此病,最严重的结果就是会造成连片的水稻染病,导致大面积减产或者绝收。

    共青农场的工人也有这样的担心,但他们并不知道该选用什么样的新品种。郑天清在黑龙江有两处位于第三积温带的试验田,培育新品种的研究一直在进行,但最近的一个实验基地距离佳木斯机场也需要开车5个多小时。

    “共青农场到佳木斯机场只有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方便。”

    “我们愿意提供实验的土地。”

    “我们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提高研究效率。”

    ………

    共青农场干部、职工的热情感染了郑天清,他现场决定把育种的新基地安排到共青农场,共青农场也计划为郑天清和研究团队在2015年提供1公顷土地,用于实验研究。

    “正在北京准备,要把育种材料带到共青农场去,努力给第三积温带多研究出几个水稻新品种。”郑天清说。

白皓 曲海龙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11日 08 版

科企对接让“高大上”的科研接了地气
架创新服务之桥 践科技报国之愿
黑龙江共青农场筑巢引凤
农科专家眼中的共青农场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