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一次开书店创业失败后,湖南大学的刘玄奇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创业能力,大二,他加入湖南大学KAB创业俱乐部。因为比较有想法,很快成为理事长。在湖南大学中国公益创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滴水恩创始人汪忠老师的影响下,湖南大学KAB的主要方向被定位为“公益创业”,并将KAB和滴水恩的资源加以整合。期间,刘玄奇提出了“创业学堂”、恰学文化传播等项目,奠定了KAB的制度和文化基础。
大学毕业之后,刘玄奇选择以常务副总经理的身份加入长沙滴水恩创业孵化有限公司,他策划出2009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年会及“滴水恩”杯中国大学生公益创业挑战赛。
既然是孵化器,就要为创业者打造平台。滴水恩在2009~2010年间,共筹集资金30万元,先后投资了3家大学生创业的公司。所投资金一部分来自公司股东筹集,另一部分是团队参加各类创业大赛获得的奖金和政府扶持资金。针对某些人认为公益创业是“沽名钓誉”、“打着公益的旗号骗钱”的质疑,好强的刘玄奇决定滴水恩要自己做一些项目,于2010年创办了“益创培训中心”。当年,以益创培训中心的名义开展的培训总共7期,刘玄奇认为,虽然益创培训中心项目很初级,却为团队储备了一批人才。
2011年,DSI(滴水恩公益创业孵化器)的重点工作转入公益创投,累计支持了20多个公益创业项目。为了把培训的范围扩大,2011年4月3日,成为益创培训中心升级版的滴水恩学院正式开始上课。同时,为整合更多资源,在刘玄奇团队的策划下,中国公益创业高峰论坛在湖南长沙成功举办。
滴水恩学院团队不断扩大,全年总共在长沙做了7期训练营,深度影响近200人。随后,DSI还诞生了一个从长沙走向全国的项目——SETC“中国公益创业者训练营”。2012年,这个项目在全国6个城市举办了7场活动,着重挖掘和培养青年公益创新人才和青年社会创业家,经过一年的沉淀,已经成长为一个公益创业教育品牌。
除了训练营,让刘玄奇和团队成员高兴的是,长沙滴水恩公益创业发展中心在2012年7月6日正式注册,滴水恩终于有了公益组织的身份。
感悟:公益创业需要4个“+”
在达沃斯论坛我参加了一个中国企业创新的研讨会,会上我分享了自己关于企业创新的一些想法。我就用4个“+”来做了一个总结,我觉得无论是企业要做创新还是我们公益创业项目要做创新,都需要从这4个“+”——4个增量去思考。
第一个是“互联网+”,所谓“互联网+”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几乎所有公益创业项目都需要互联网思维,传统企业也需要互联网思维,我们可以把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跟我们传统产业项目结合。
第二个是“文化创意+”我觉得文化创意设计也很重要,就是要把文化创意设计这种理念跟我们的传统产业融合,文化创意跟传统的某些产业结合。公益创业也一样,很多公益项目开始需要很强的文化设计,就像前一阵子很火的冰桶挑战,这个就是创意带来的传播效果。
第三个是“教育创新+”,因为我觉得在互联网时代,人的培养也好、人的管理也好,组织的运作也好,都跟以往有所不同。所以需要一种新的教育创新方式或是人才培养方式,去更好适应这个时代,包括KAB做的公益创业教育也好,都是顺应时代发展,而且我相信未来会越做越好。
第四个是“公益创新+”,就是要把公益创新这种精神跟我们的企业结合,这让公益创业者受益良多,这一点我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