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倡导重建“母语价值观”

来,让“冰封汉字”活起来

本报记者 蒋肖斌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23日   09 版)

    骀荡,意为“使人舒畅,多形容春天的景物”。这个曾出现在《庄子》、孔尚任《桃花扇》、冰心《往事》中,却在日常生活中鲜见的词语,最近已经有超过3700万网友在网上书写,并有5000名网友造句,其中不乏“春风骀荡,莺燕翻飞”、“酒暖灯迷,骀荡如斯”这样的句子。

    日前,继去年首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以下简称《汉听大会》)在全国引发一场传统文化热潮之后,第二届《汉听大会》又在今年7月重登央视每周日晚的八点档。这一届比赛同时还在网络发起了“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精选一个“冰封词汇”,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骀荡”就是最近一期的词汇。在此之前,“葳蕤”、“搴芳”、“翊赞”、“剀切”等词汇,每一个都得到了3000万以上网友的“焐热”。而“颟顸”一词,更是得到了4000万网友的参与。

    全民都在焐热“冰封汉字”,然而在焐热之后,这些汉字的温度能否持续?

    “焐热汉字”唤起对母语尊重

    本届《汉听大会》特设100席成人体验区,成人和学生参赛者一起听写。在9月14日第十场比赛中,当主持人念出“骀荡”一词,河北队选手梅君儒不假思索就写出了正确答案,而100个成年人中只有3人写对。

    同样的强烈对比几乎贯穿了整个比赛。槁木死灰(ɡǎo/mù/sǐ/huī),枯槁的树干和火灭后的冷灰,比喻心情冷淡,对一切事情无动于衷——成人书写正确率41%;垂髫(chuí/tiáo),小孩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成人书写正确率22%;禔福(zhī/fú),安宁幸福——成人书写正确率0%。

    有人提出质疑,认为节目组故意提高难度,而让参赛学生再次陷入“应试教育”的怪圈。宁夏队选手刘安琪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从去年11月底参加银川市选拔赛开始,我基本上每天就是夜里2点多睡,一大早起,连寒假期间也不例外。这几个月来背过的复习资料,摞起来比我身高的一半还高。”

    上海队指导老师樊阳也坦言“难度非常大”,很多词汇和孩子们距离较远。据悉,此次题库以国务院颁布的《通过规范汉字表》为基础,但樊阳带着学生把《现代汉语词典》、《通用规范汉字字典》、《汉语成语大辞典》、《常用典故辞典》4本辞典都复习得滚瓜烂熟,在比赛中还是有很多词不认识。

    但樊阳认为,仍有一些词汇有其生命力,即便不参加比赛,从语文教育角度也很有意义。如,“葳蕤”出现在《孔雀东南飞》中的“葳蕤自生光”;“”字出现在元代张养浩《咏江南》中的“酒旗儿风外”。

    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教授郭锐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很多词语已经不在现代汉语中被使用。除了从事古汉语教学研究的专业学者,恐怕根本没什么人认识。这对参赛学生和电视机前的学生都是误导。”

    对此,《汉听大会》总导演关正文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这一届选手从全国3万多所中学、1200万中学生中层层选拔,水平明显比上一届高,因此题目的难度也不得不提高。”

    同时,《汉听大会》在今年完成了一个明显转型,去年主要是考察字形的记忆,今年明确转向了对字义的理解。其主宣传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引用的是习近平在去年年底中央政治局第12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关正文说:“字型只是一个物理性状,字义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广阔的母语海洋。而且我们从古籍中选出的词,经常出现在经典中,在当下也有生存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康震在《汉听大会》中担任解说嘉宾。他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如果一部分汉语学习佼佼者的露面,能够带动大家关注汉语,学习汉语的热情,岂不很好?的确有一些汉字在现代人日常生活中并不常用,但《汉听大会》的目的并不在于要真的‘焐热’这些汉字,而是要人们知道这些汉字的存在,唤起人们对母语的尊重与关注。”

    在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诞生为数不少的网络新词和外来词汇,一些冷僻字也因此重新“变热”,如,囧、、烎。在传承古汉语的同时,康震认为也不妨抱着开放的态度接纳新词:“目前我们习用的汉语词汇中,本来就夹杂着大量外来语,如,干部、沙发、巧克力等。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如此。”

    汉语教育期待“美感”

    无论在日常生活还是电视节目中,英语的风头似乎一直盖过汉语。郭锐说:“据一项调查显示,每年我国发表的研究英语论文的数量,大于研究中文的论文数。但我觉得不必担忧,母语是无法割舍的。《汉听大会》能持续走红,说明人们对母语的情感是共通的。英语虽然‘强势’,但汉语也并不‘弱势’。”

    为了让孩子们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并不遥远,樊阳经常在日常教学中,从一个古地名讲起,引出历史人物与典故。“地名中隐藏着文化信息,如,叫什么‘阳’,‘山南水北为阳’是古人对地理的解读和哲学思考;叫什么‘州’,就和洪水神话有关。”樊阳说,“每个月我还和学生进行一次‘人文行走’,到名胜古迹实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美。”几年来,他带着学生去上海博物馆书法馆看文字文化,去天蟾舞台看昆曲《牡丹亭》,去文庙讲孔子的一生。

    为了备战《汉听大会》,刘安琪把课堂以外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复习,但她并不觉得枯燥。“很多词汇今天可能用不到,但它们真的很美,具有不为人知的优美!我很享受汉语中传统文化带给我的精神享受。我的QQ签名‘翂翂翐翐’,意思是鸟儿想飞却飞不高的样子,这正是我经历的写照!参加比赛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永矢弗谖’——发誓永远不会忘记。”安琪说。

    郭锐认为,传承古汉语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但是相比之下,现代汉语教育中的问题更令人担忧。郭锐讲了一个故事:已故北京大学老教授朱德熙是伟大的语言学大师。他的外孙女上小学时,作文分数总上不去。有一天,朱老帮外孙女修改了一下作文。结果外孙女放学回来,冲他嘟囔:“你改了以后分数更低!”

    很多年之后,郭锐也遇到了同样的困惑。女儿上中学时,拿着一道语文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来问他。题目大意是:“这一段表明主人公怎样的心理?”郭锐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所以然,只好告诉女儿大概是什么。结果第二天女儿很不高兴:“那道题老师判我错!”

    “如果一道考中学生的语文题,连北大中文系教授都‘做不对’,那这道题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解题水准有问题?”郭锐说,“现代汉语教学中的最大问题,就是把学生教得一点兴趣都没有了。要传承汉语文化,首先要让孩子们体会到语言之美,而不是把这份美感打得支离破碎。”

    重建“母语价值观”

    关正文说:“一字一世界,从任何一个汉字出发,都能追溯到我们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但他同时坦言,现在大部分电视节目是市场导向。“去年文化题材热,一堆节目跟风;今年热闹不再,很多节目就没了下文。传统文化节目遇冷,大环境是社会对文化本来就不那么重视,连古诗词都被从课本中删除。”

    《汉听大会》走红后,社会上对这股汉字热潮的反应也呈现两个极端。一方面,很多社区、单位举办自己的“汉字听写大会”。甚至有南京一家房地产商举办活动,每个买房人听写10个词,每写对一个词就能享受1000元优惠。而另一方面,有语言学家称,汉字是一个自然淘汰的过程,该冰封的就冰封,该活着的就活着,不该刻意去干预。

    对此,关正文说:“他们忽略了一个史实。我们现在的母语状态,并不是一个自然淘汰的结果,而是一个被人为干预和破坏的结果。我们经历过‘文革’那个彻底废除经典的年代,母语的状态直到现在,都没有得到真正意义的反思和解决。”

    教育部、国家语委曾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称2394个常用汉字就能覆盖99%的使用。关正文说:“经常听到一些声音。说古籍里的汉字有什么用,几辈子也用不上,为什么要复活。但是,难道我们汉语只剩下2000多个字就够了么?显然不够。这是一个我们国家文化基因的问题。”

    关正文呼吁,我们应该重建“母语价值观”。“我们现在的社会生活,仍然太强调‘有用’,用不上就不学了。我们的母语一直向着简化、高效的单一方向前进。事实上,母语还应该包含表意的丰富性、美感、节奏,这跟词汇数量多少直接相关。如果一味强调减少用词量,局限在常用范围里,整个母语的水平都会明显下降。”关正文说,“中国现在面临转型,要重塑国家形象,五千年文明就是特别重要的资源。但这说起来容易,实际上并没有变成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行动。”

    康震补充道:“国民素养包括道德、科学,以及其他各种类型,但是语文素养是我们民族的根。《汉听大会》引发了全社会对‘根’的关注和思考。”

本报记者 蒋肖斌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23日 09 版

来,让“冰封汉字”活起来
央视春晚不停办
“倒周”还是“挺周”?
大学生热议话剧《理发馆》:普通人怎么过上好日子
“劣迹艺人”遭封杀?
央视原台长去世
花电影票的钱,去听中国爱乐
80后牵着00后一同怀旧
名人“百年遗墨”揭秘民国档案
“冰书挑战”:比冰桶浇头更教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