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4年09月23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大学生热议话剧《理发馆》:普通人怎么过上好日子

本报记者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4年09月23日   09 版)

    近日,北京人艺2014年原创大戏《理发馆》落下帷幕。尽管如此,在某点评网站“首都剧场”词条的下方,对该戏的评论仍然排在首位。该戏开设了学生专场,以“胡同戏、接地气”为标签,吸引了许多年轻学子关注。

    该剧讲述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故事:理发师“迷糊”守着胡同口祖传的小理发馆。一对归国华侨老夫妇无意中发现了这家店,并认识了胡同里的盲人歌手“光明”……故事由此展开。

    该剧编剧、86岁高龄的人艺老演员宋凤仪常常对当下社会“金钱至上”感到痛心。她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我想通过一个充满喜剧色彩又不乏温情的故事,来歌颂平凡人性中的真、善、美,让爱回到人们身边。”

    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女孩“如意”坚决要跟同班同学、因救人而失明的“光明”过一辈子,并为此和阻挠二人结合的母亲大吵一架。“我嫁个有权有钱的,你肯定不反对!”“我只是想让你过上好日子!”“什么是好日子?我爱他,和他在一起,就是好日子……”彩排时,该剧导演、人艺院长任鸣反复揣摩情感的表达。在对学生公演的场次中,这一段落也是掌声最密集的部分之一。

    “如果我是‘如意’,我也会坚持选择‘光明’。” 从《理发馆》学生公益场走出来,首都师范大学大四女生贾璐还沉浸在剧情里。“其实‘光明’可能是一个‘不被丈母娘看好’的极端例子,生活中类似的故事永远在发生。但其实,90后是空前自我和自主的一代,只要爱了,管你说什么,90匹马也拉不回来。”在演出散场后记者的随机采访中,这样的声音并不是少数。

    也有学生认为,该剧想表现的“理想”虽然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发馆》更像是编剧的“乌托邦”。

    中国人民大学研二学生王星一直关注人艺话剧,在他看来,虽然《理发馆》剧中演员的表演都十分细腻、接地气,但故事的内核却是“不接地气”的。他说:“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很出色的姑娘,非要嫁给一个盲人,这或许还能用‘真爱’来解释;但现实中,有哪个理发馆老板愿意像‘迷糊’那样,常年资助一个跟自己非亲非故的盲人——尤其是在自己也不宽裕的情况下?”

    今年74岁、在戏中饰演归国华侨的人艺老演员吕中告诉记者:“《理发馆》不是靠情节和故事取胜的作品,它反映的就是北京胡同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对今天的观众而言,如果不带着感情去演,对真善美的歌颂就会很容易带来‘故意拔高’的感觉。只有演出真情来,才会让观众感动。”

    《理发馆》是以排京味戏见长的任鸣担任北京人艺院长后,执导的首部话剧。对人艺来说,《茶馆》的时代或许已然过去,怎样创作出优秀的现实主义京味儿作品,是摆在任鸣面前的最大课题之一。

    任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坦言:“《理发馆》不能说是部经典作品,但仍然是部好看的京味儿戏。”

    为了让这部话剧“立得住”,任鸣要求参演的年轻演员们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任鸣认为,好演员不一定是帅哥靓女,而一定是能和三教九流老百姓打交道的有心人。

    饰演“迷糊”的人艺青年演员班赞,在生活中和东城区报房胡同里一个卖毛巾的老板是好哥们。他理解中的“迷糊”,就应该是这么一个正直有趣的爷们。

    演《理发馆》前,班赞把周围胡同里的理发馆跑了个遍,拜师学艺;没事儿在家就抱着个大冬瓜模拟人脑袋,“给冬瓜刮脸”。他说:“艺术工作者,别想着去教育谁,老百姓比你高明!不会表演的时候,请教生活。”

    扮演迷糊媳妇的,是因在《甄嬛传》中扮演“槿汐姑姑”而一举成名的人艺青年演员孙茜。剧中她一改温婉形象,穿着艳俗的罩衫,大嗓门能震动一条街。用孙茜的话说,“这是一个类似虎妞的人物,是一个嫁到胡同里的京郊农村姑娘,泼辣、爱吃醋、不会察言观色。”

    演员们“接地气”的表演,使许多观众忍不住“点赞”。某点评网站上,有网友写道:“人艺的艺术家们,真是个顶个的牛,把平淡的《理发馆》都给演活了!”

本报记者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4年09月23日 09 版

来,让“冰封汉字”活起来
央视春晚不停办
“倒周”还是“挺周”?
大学生热议话剧《理发馆》:普通人怎么过上好日子
“劣迹艺人”遭封杀?
央视原台长去世
花电影票的钱,去听中国爱乐
80后牵着00后一同怀旧
名人“百年遗墨”揭秘民国档案
“冰书挑战”:比冰桶浇头更教人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