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上流传一条微博,“仅2010年,中国无偿献血者高达1180万人次,无偿献血量达到3935吨。红十字会200毫升一袋血卖给医院200元,医院卖给病人则为500元。只此一项,中国红十字会获利39.35亿元,医疗卫生部门获利高达上百亿元”。红会回应称,“严重失实”。(《法制日报》9月22日)
对于近年身处舆论漩涡的红会来说,这条微博杀伤力巨大。相信只要仔细看了红会的回应,并且了解献血法有关规定,知道红会与采血中心脱离,明白在无偿献血工作中,血液的采集、检测和存储、使用等工作由卫生行政部门监督管理,应该就不会再怀疑红会了。
这些年来,红会面临的质疑着实不少,作出的回应也着实不少,碰到的“老不信”也着实不少。何以这一次回应,就相对更有说服力呢?这里主要还是得益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它明确了红十字会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职责,这也是红会相关部门负责人所称的,“中国红十字会在参与无偿献血工作中从不收取任何费用。对于血液的采集、化验、保存和使用等工作均不由红十字会负责,全国各级血液中心和血站也均不隶属于红十字会。”这就是制度的力量,挤压了想象的空间。
现实中经常听到有人“吐槽”,一些工作一些决策,虽然私下拍板了,而且没有私心,也进行了充分的权衡选择;从最后结果来看,决策也不错,既没有让集体利益受损,自己也没有从中获取好处,但是,往往还是有人不理解,甚至在背后指指点点,怀疑其中“有故事”、“有蹊跷”。何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在现实中,可以找出若干这样的实例。但是,好制度不仅能够减少暗箱操作空间,还能够减少怀疑和想象空间。这些年来,红会为什么备受质疑且备感委屈?很重要的一点,还是源于制度建设上的不足,以及程序上的不公开不透明。大家都看到红会吸收了很多善款善物,可这些善款善物是如何管理和保存的,最终又用到哪里,发挥了什么作用,公众知之甚少。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没有出现挪用,即使没有人贪污,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更何况红会确实发生了一些“丑闻”,更加剧了公众的怀疑。
在这个“人人都有摄像机,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包括红会在内,我们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要坦然地、平和地面对监督。学会在舆论监督下工作,把权力装入制度的笼子,不给权力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不给社会留下怀疑和想象的空间,这是公共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毛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