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之水,流淌着中华民族情系家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太行磐石,镌刻着太行儿女万众一心、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坐落在灵山秀水之间的河南新乡,面积不大、人口不多,特殊的地理坐标,孕育了她丰厚的精神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新乡人民满怀豪情谱写了一曲曲壮歌,涌现出10多个全国先进、100多个省级先进、1000多个市县级先进人物,其中5人被党中央号召学习。
典型辈出、群星灿烂的“新乡现象”,正是民族精神铸造的又一座太行丰碑。
扎根热土苦干实干 在困难面前逞英雄
“要想干成一番事业,只有苦干实干。”这是获嘉县照镜镇楼村党委书记许福卿常常念叨的“干部经”。1966年新乡工业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毅然返乡务农,扎根农村,一干就是48年。
“许书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干活不惜力,能吃苦,几十年如一日带领群众苦干、实干。”村民们记得,30多年前,在治理盐碱地的10年大会战中,许书记一天都没有休息,出勤率全村第一。
10年苦干,楼村3000多亩盐碱地全部成了旱涝保收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来,许福卿又带领楼村发展高科技产业,引技术找项目,攻坚克难,先后办起30家企业,一年的生产总值达到8亿元。
上级领导几次提出把许福卿调到县里工作,都他被拒绝了。“村里上马的新项目,还不稳定,我离不开村,乡亲们也离不开我。”许福卿说。
每次提到成绩,许福卿总要说起自己的老师史来贺。1952年,年仅21岁的史来贺当选新乡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兑现“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誓言,他带领全村群众艰苦奋斗,把刘庄周围750块凹凸不平的土地改造成现代化农业园区。为了提高棉花产量,他在棉花试验田里一住就是八年……
在新乡,扎根农村苦干实干的典型不在少数。老先进郑永和退休后住进深山,成立“老头队”,志愿给群众治虫、种树、修路、挖渠。吴金印在乡镇干了近50年,70多岁了还带着群众挖沟造田。张荣锁退伍还乡,带领群众劈山凿洞,大干3年,绕30道弯,建成太行“天路”。
心系群众无私奉献 带领群众共同富裕
辉县市裴寨村支书裴春亮,幼时家境贫寒,几乎是吃百家饭穿百家衣长大。13岁辍学后,他拉煤灰、学电机修理,从开饭店起步,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富了的裴春亮,不忘回报乡里。15年来,裴春亮用于扶贫助困、建新村、修水库、社会公益等慈善捐款达1.18亿元。全村160户村民告别地窖水,喝上自来水;告别“靠天收”,用上“自流灌”;告别土坯房,住进“小洋楼”。
老典型范清荣的儿子范海涛,是新乡先进群体中的后起之秀,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道德模范。
2008年,范海涛任南李庄村党支部书记以后,投资百万元打深水井、修路。2010年,他从自己企业挤出1.6亿资金,为全村村民每户无偿建造一套270~290平方米的“别墅”。
这几年,他又为村里建起了家居建材城、农贸市场、敬老院。人人有活干,村中无闲人,农村最为突出的“盖房难、致富难、养老难”,也都得到妥善解决,南李庄村从远近闻名的落后村变成了先进、文明、富裕村。
一心为公甘守清廉 得来风清气正心齐
老典型史来贺离去时为刘庄留下9亿元的资产,而他自己和老伴的四季衣物,却还都挂在卧室的一根铁丝上……因为家里没有像样的衣柜。
“干部是面镜,群众是杆秤,要想打好铁,必须自身硬。”老典型吴金印说。
20年前,唐庄的12万吨水泥厂立项。在订购设备和机器安装阶段,许多打承包主意的人蜂拥而至,有的还给吴金印送来回扣、好处费,吴金印把礼金一一退回,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咱当的是老百姓的官,工资是从人民上交的税款中来的,再拿人民的钱换取‘好处费’,不成了吸血鬼了吗!”
几次这样的事下来,来唐庄做生意的人再也不动歪脑筋。如今,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唐庄落户,2013年全镇工业产值40多亿元。不少投资者都说,“就是冲着唐庄这股正气而来”。
“只想自己富,不要当干部;要当好干部,必须走正路。”许福卿常说,“当干部就要做到身不懒、嘴不馋、财不贪、心不偏。”他千辛万苦筹建企业,每个企业稳步运转盈利了,就放手交给村两委选出的厂长。厂里上交村集体的利润,他一分也不拿。
干部秉公清廉,汇聚了清风正气,也换来团结一心的良好风尚。楼村开村民大会,即使冬天早上六点开,村民也齐刷刷地准时到。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说,新乡每个先进典型身上,都体现出人民公仆的核心价值,他们创造出的精神文化,得到普遍支持和认同,形成了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
新华社郑州10月20日电
新华社记者 付昊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