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的大时代中,青年不是‘桃花源中人’,更不能袖手旁观,青年应该具有这样的责任意识。”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刘晓东敏锐而又委婉地指出了青年责任感“流失”的现象。他的发言,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共鸣,陆续有同学找他“私聊”。
11月1日举办的“青年与改革”主题论坛邀请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9所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交流大家对青年在改革中的角色、责任、使命的最新认识。论坛由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
“莫干山会议中‘改革四君子’,平均年龄恰好是而立之年,当时的青年站在历史关口,为国家的发展建言献策,为当下的青年做了好榜样。”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蔡麒龙结合历史论据,提出了个人观点,“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即改革的红利期,青年不是‘旁观者’,要立志成为改革的推动者和践行者。”
“不过,时代变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吴佳佳深有感触地说。她还列举了一堆数据说明,截至2014年6月,中国的网民规模达到6.32亿人,上网过程中手机使用率达到83.4%,超过传统的PC客户端,其中青年算是上网的“主力军”。
对此,吴佳佳毫不回避青年中存在的问题,她认为伴随网络的普及,西方的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传到中国,一些青年人不加以选择,盲目地崇洋媚外,特别是在改革过程中,毫无原则地接受西方的标准,将会对改革产生“副作用”。
“要说到青年在改革中的障碍,我觉得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马超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有的时候一些青年动辄抵制别国的东西,看似很解气,实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青年需要理性地爱国”。
对于出现类似的问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刘竹勋比较“淡定”,并不觉得奇怪,他认为:“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当下的青年已经衣食无忧了,按照‘马斯洛理论’,青年的基本需要满足之后,必然拥有更高的精神需求。”
从古至今,成功的改革离不开每个人的推动。此时,国家为青年参与改革创造了条件。那么,青年如何在改革中发挥作用?
近段时间,进入研二的李璐璐坚持勤工俭学。她深刻地体会到,即便工作的事项很琐碎,但也不要一叶障目,要看到个体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她认为青年在改革的过程中,不妨从实际出发,除了仰望星空外,还要脚踏实地把个人工作做好,这样,每个人的进步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杨洲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他的观点显然更为宏观。他进一步认为,青年要在改革中发挥作用,首先价值观上不能“缺钙”。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青年将会随波逐流,难以承担起青年责任。”他毫不保留地提出了个人观点,“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就是立德树人,在思想上扣好‘纽扣’,才能成为‘靠谱’青年,也能从实际出发更为理性,而不至于太盲目”。
“学生关心和参与社会事务,秉持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和进步是一件幸事。然而,有的学生却受到外部势力的错误诱导,加之青年人易冲动的年龄特点,他们不经意间便成了反对力量的‘政治打手’。”罗盛齐前段时间去了香港,他对部分大学生提出了自己的担忧。
针对类似的担心,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李东峰,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转型的时代,不缺青年的建议,但缺少理性的青年建议。进入社会后,青年分析问题不妨从善意的角度出发,为社会提供更多建设性意见。只有当理性的声音成为‘新常态’,建设性的声音才不至于被‘淹没’,从而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动力。”
“青年始终走在社会的前列,理性建议才是青年的‘好声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学生徐伟红,结合最近的研究表示,“其实,现在的理性建议提出的方式很多,随着网络的普及,对政府行为、社会现象可以随时监督。当然,这样的监督不是随意的谩骂、中伤和造谣,青年要基于理性,养成合法、有序地参与习惯”。
她还进一步提出对策:“当下的青年自组织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志愿者服务组织。共青团组织在服务好自组织的同时,也要适当地引导,采纳青年在志愿者服务中的可行建议,让青年在改革中更有参与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