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团上海市委研究室联合华东政法大学团委,针对上海青年的法治观念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培育青年人的法治观念,关键要让青年觉得法律“有用”。
团上海市委研究室的相关负责人称,青年更关注那些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内容,与自己基本无关的法律,他们很少关注,“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在全社会普遍开展宪法教育,弘扬宪法精神的大背景下,要在宪法宣传中把宪法对公权力的限制以及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讲清楚,从而让青年切实感受到宪法作为根本大法的重要性。”
在对法律的关注方面,不同的青年群体对法律的关注侧重不同,但一个“通病”是,各个领域的青年群体对于宪法这一根本大法的关注度都相对偏弱。调查显示,青年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法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占比为80.87%,其他依次为劳动者权益保护和婚姻家庭,占比分别为63.83%和61.43%。而对宪法的关注则相对偏弱,占比仅为35.72%。其中,青年学生更倾向于关注青少年维权;青年白领更关注婚姻领域的法律;蓝领工人则较为关注劳动者权益保护领域的法律。
法治中国建设方面,上海青年最期待依法治国能在“严格执法”和“依法反腐”上见成效。43.51%的青年认为,要实现“依法治国”,当前最亟待推进的是“严格执法”,以下依次是“公正司法”、“科学立法”和“全民守法”,占比分别为26.84%、16.67%和12.98%。此外,59.73%的青年认为,“依法健全反腐制度体系”才可保障反腐效果不反弹。
一个颇为有趣的现象是,青年人在一些问题上,既表现为“懂法、遵法”,但又存在法不责众的心理,明知不合规定而为之。
比如,在“闯红灯”的问题上,70.25%的青年认为,该行为“违法,应当遵守交通规则”,23.16%的青年认为,“只是素质问题,并不违法”,6.78%的青年认为,“违法,但大家都在闯时,自己也会跟着闯”。
而在盗版书籍或音像制品,仅有28.02%的青年明确表示“盗版违法,不会购买”,超过半数(52.06%)的青年表示,“盗版违法,但比正版便宜,有时也会购买”,另有7.96%的青年“不知道是否违法,但比正版便宜,有时也会购买”。
尽管有时会购买盗版产品,但这并不影响年轻人们在其他方面遵纪守法并具有正义感。调查结果显示,当看到他人遭遇歹徒侵害时,81.41%的青年表示,会拨打110,9.96%的青年表示,会直接帮助受害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尤其是男性,他们更倾向于直接帮助受害人,受访男青年表示“直接冲上前与歹徒搏斗”的,占比11.94%,比女性高出3个百分点,表示“拨打110,并帮助受害人应对歹徒”的为40.3%,比女性高5个百分点。
年轻人还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并能选择正当的维权路径。当在网上买到假货时,51.92%的青年会选择“与卖家协商解决”,23.45%的青年则会选择“诉诸法律维权”,但也有23.6%的青年认为,“维权太麻烦,价值不大的话,就认栽了”,仅1.03%的青年会“恶意发帖诽谤店铺”。
当遭遇商家拒绝提供发票时,青年的维权意识也比较强,46.02%的青年会“坚持索要,直至要到为止”,22.42%的青年则会“向相关部门投诉”,4.57%的青年会选择“在网上曝光”,还有26.99%的青年觉得“无所谓,就此作罢”。
当前各行各业掀起的“法治宣传”热潮,虽然得到大部分青年的认可,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青年对这种宣传的效果不敢恭维。在被问及是否参加过法治宣传活动时,65.93%的青年表示,参加过法治宣传,还有29.06%的青年表示,虽然“没参加过,但有机会的话愿意参加”。亲身经历过法治宣传的青年中,51.24%的人表示“有意义”,也有48.76%的人认为“意义不大”。
针对上述问题,团上海市委研究室建议,未来法治宣传可以多从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渠道进行,同时,传统的法治宣传,应在形式上让青年觉得“有意思”。
有关守法意识的培养,团上海市委研究室建议,可以采取信用挂钩的办法——青年大多比较看重自己的个人信用,要通过将公民守法行为纳入信用记录,来鼓励青年严格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