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英国作家毛姆的早期著作《旋转木马》,书里讲了一位靠年金生活的绅士和一个酒吧女郎的故事。擅长用简单语句刻画人性深刻的毛姆,把这段事关爱情与婚姻的故事,讲得既真实又无奈,它与现实有着无比真切的对应。
酒吧女郎无疑是漂亮的,在她的工作环境里,难免与别的男人跳舞调情。绅士开始是喜欢她的外表,当然也是被自己的虚荣心驱使,男人很多时候就是这样,对于某一环境里备受瞩目的女人,总有一种征服欲或占有欲,而目的实现之后,难免又觉得索然无味。
就在绅士想要告别女郎去追求真正的爱情时,一个意外发生,她怀孕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深藏于男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感在一秒钟之内蒸腾起来,那一瞬间,他想要和她结婚的愿望无法阻止。想必很多男人有过类似的体验——那种通过自我牺牲所获得的存在感,以及被需要带来的满足感,会让一个男人做出得到社会赞誉的举止,尽管这个举止在后来会被证实为愚蠢。
周星驰在他的代表作《喜剧之王》中,塑造了一个爱上妓女的龙套演员,这个情节和毛姆的小说尽管在故事上完全不一样,但在表现男人与女人的心理方面,却是高度一致的。自认为从事“低贱”行业的女性角色,是不敢相信得到优秀男人的求婚的,而越是这样,男人在某一时刻越会产生无法遏制的冲动。周星驰在电影里冲下汽车,放弃了那个可以带给他光明前途的女明星,对那个与他没多少感情的人高喊了一句,“我养你啊”。她笑了,笑得开心而甜蜜,他也笑了,笑得满脸茫然,傻瓜,你拿什么养人家?
毛姆在描写绅士向酒吧女郎求婚的情节时,用笔十分细腻,他满嘴豪言壮语,明知自己软弱的内心已经被道德观念绑架,却像嘴硬的鸭子一样不肯承认。他承诺得越多,就把自己埋葬得越深,他那份单薄的年金根本无法支撑起一个家庭,更何况,还要接受与妻子完全格格不入的生活方式与思考方式。在妻子流产以及婚姻的真相浮出水面之后,他觉得靠欺骗自己维持的生活该到头了。
毛姆的故事以悲剧结尾,在丈夫提出离婚的要求之后,妻子投河自杀,而因为愧疚,这个给了妻子以无尽幻想的丈夫悔恨不已,差点也以投河自杀来赎罪。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此——他所爱非人,她所托非人,一句“我养你啊”太沉重,它不仅需要现实的物质条件,更需要死心塌地的情感来支撑,所谓的“养”,也不仅是为所爱之人提供物质保障,更是为之提供绵延不绝的情感保障。
试图拯救一个处在弱者地位的女人,是隐藏在男人骨子里的情结,杨德昌的电影《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中的小四只是个不谙世事的男孩,就懂得了对女孩小明说“我现在是你唯一的希望了”,而小明给他的回答是,“你以为你是谁啊”,当这个男孩内心的拯救欲望遭到无情的讥讽之后,他捅了她七刀。假如这个故事换一个写法,女孩子欢欣地接受了男孩子“拯救”的话,那么,他们后来的婚姻,想必也会进入《旋转木马》所刻画的死局,当男人的拯救欲望被消耗殆尽后,厌倦所带来的伤害,恐怕不会比捅刀子更轻。
在男人的世界和女人的世界里,分别存在不同的假象。男人会为了责任或者说道德压力,来说服自己尝试去接受一个人,女人则会为了一个理想归宿而欺骗自己去接受一个她不信任的男人。为了达到一个看上去温暖、散发着感性光辉的局面,男人和女人会不约而同地加大互相欺骗的力度,制造一个短暂的完美假象。他们天真地以为,这假象会长久地维持下去,却不知道,生活是把残忍的斧子,谁都禁不住它日积月累地一点点把假象劈碎,露出丑陋的真相。
我们常常以为,只有在文艺作品里,才会看到那么夸张的、残忍的故事,没有意识到,同样的故事也在日常生活中发生着。之所以没能衍变成足够写进书里的悲剧情节,那是因为我们与书中人相比,太过平凡,没有足够的个性来支持内心火山的爆发。抑或说,在麻木中我们已经接受了,这就是生活与情感的本来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