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全”体系,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就业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 中国青年报 》( 2014年12月03日   06 版)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拥有73年办学历史、专业特色鲜明、行业影响力较大的高职院校。学校前身是创建于1941年的南京特别市立第一职业中学,1955年更名为南京铁路运输学校,隶属铁道部管理。2002年升格为高职院,2004年由铁道部划归江苏省管理,2008年跻身省级示范建设院校。多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围绕“办学生和企业满意学校”的目标,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健全就业服务工作体系,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日益增强,呈现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发展局面。学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毕业生就业竞争力连续五年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前3名,新生录取分数线连续四年位列江苏省高职院校前2名。2008年以来,学校连续四次被评为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一、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创新办学体制,创建校企发展共同体。学校成立了由行业主管部门、企事业合作单位、所在地政府等组成的理事会,下设5个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包括近120家企事业单位),探索政行企校合作办学体制。与南京地铁公司联合成立国内首家地铁学院,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联合组建管理团队和专业混编教学团队,并积极吸纳其它城市地铁企业加盟,打造地铁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与上海铁路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员工培训、铁路文化研究和科技研发。开发老校区,按照“两园一体”建设思路,联合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所在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共建省级大学生创业园和金川科技园,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的集聚,构建教育培训、科技研发和成果孵化“三位一体”功能体系。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与轨道交通龙头企业共建江苏省轨道交通控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南车浦镇轨道交通电气工程研发中心、南京国铁轨道交通电气工程中心等研发中心,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并反哺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

    对接产业发展需求,构建特色专业群。学校按照“集约建设、集群发展、校企共建”的思路,主动适应轨道交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动态调整专业结构,构建了以轨道交通为特色,轨道交通、软件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形成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铁道信号与控制、铁道通信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财经贸易、物流营销、软件、艺术设计等9个专业群。轨道交通类专业,既开设服务高铁的专业,又开设服务地铁的专业,覆盖了高铁、地铁关键岗位。软件信息类、现代服务业类专业坚持服务地方经济和轨道交通“两个面向”,积极融入轨道交通特色元素,形成比较优势,有效地拓展了毕业生的就业空间。

    创建“一体化、全过程”育人模式,增强人才培养契合度。依托校企发展共同体,很多专业特别是轨道交通专业形成了校企一体、企业全程参与招生、培养、就业的育人新模式。一是校企共同制定招生章程,联合开展招生宣传,共同做好订单组班工作,确保按企业用人需求招生。二是依托双向融合的混编教学团队,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共同开发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评价培养质量,实现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通过成立企业教学督导组,强化企业学期考核和顶岗实习前的综合考试,建立了企业主导的人才质量评价制度。三是共同开展在校生岗前培训、顶岗实习、考核录用,帮助学生实现就业上岗的“无缝衔接”。校企联合开发了南京地铁从初级工到高级技师五个等级14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填补了企业标准的空白。《从“订单班”到“地铁学院”——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学校将企业文化融入课程教学、日常管理,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学生职业行为。一是把企业文化课程、志愿服务等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设定相应学分,促进职业素养训练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二是将企业职业规范融入到日常管理,进行渗透式教育,对铁路专业学生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促进学生基础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长期开展铁路客运志愿服务、“带你走进南京地铁”等职业养成教育活动,支持企业树立服务品牌,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2013年和2014年,学校相继组织1000多名学生参加南京亚青会、青奥会地铁安保志愿服务,为平安南京作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累计开展志愿服务三万多人次。铁路志愿服务活动成果获得了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构建“三全”就业工作体系,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

    全员参与就业工作。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构建学校、职能部门、二级学院、系(专业)四级就业工作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强化协调配合;对就业工作实施目标管理、过程考核、结果奖惩,将就业与招生计划、经费投入、绩效考核挂钩,形成就业工作压力传导机制,调动了二级学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就业工作专职队伍建设,同时发挥专业教师、企业兼职教师、校友的积极作用,调动各方资源,形成了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良好局面。

    全程渗透就业创业教育。不断优化就业指导工作方案,强化生涯发展和择业观教育及心理辅导,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把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了贯穿学生在校期间的“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了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和保障“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充分发挥老校区创业园、科技园的便利条件,构建“三级递进”的创新创业服务链,从校内“大学生创业街区”实践起步,到“江苏省大学生创业园”孵化,再到“金川科技园”发展壮大,助推大学生成功创业。

    全面覆盖学生就业需求。严格执行招聘单位资格审查制度和安全管理制度,优化校园招聘管理服务,近三年共举办大型企业专场招聘会104场次,每年举办大型“校园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一场,80%以上的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活动实现就业。依托学校理事会和二级学院校企合作委员会,先后与174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稳定的就业基地。强化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2012年、2013年发布有标注的就业需求岗位分别达到当年毕业生数的3.7倍和5倍。加强就业帮扶工作,建立困难毕业生信息台账,实行“优先推荐”、“重点推荐”、“不限次数推荐”,并发放求职补贴,促进困难毕业生实现就业。

    三、人才培养显成效,优秀学子展风采

    毕业生综合素质高。近三年,毕业生毕业时具有的创新能力水平居全省高职院校前五名。学生在各级各类文化、艺术、体育展演和竞赛中屡获佳绩,包括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金牌、江苏省运动会乒乓球团体冠军等。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质四方面“很满意”和“满意”率达到100%,思想素质和身心素质满意度(“很满意”和“满意”率)也分别达到了94.20%和98.11%。毕业生普遍爱岗敬业,离职率低,就业稳定性高。毕业生适应期短、上手快,很快成为单位业务和管理骨干,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据《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和重点产业人才供应年度告》,学校2009届至2013届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分列第1、第2、第3、第2、第3名,连续五年稳居江苏省高职院校前三名;2011、2012、2013届毕业生入职半年以后的平均月收入分别为2902元、2981、3406元,该项指标在全省同类高职院校排名分别位列第6、第5和第1名。

    技能大赛成绩斐然。学校以“技能竞赛月”活动为载体,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近三年,学校有100多名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竞赛中获奖。其中:国家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9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电子产品设计竞赛获得国家级奖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省级奖项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省级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金奖)3项。学院连续两年获得“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单位”称号,并荣获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突出贡献奖。

    近年来涌现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郑沫东(2009届)被评为“2013年上海铁路局第六届十佳青年”、“2013年上海铁路局全局技术能手”,在上海铁路局第五届(车站与区间信号工)技能比赛中荣获个人全能第一;诸云云(2010届)被誉为创业达人,其创建的“老男孩家政服务”案例夺得2014年“挑战杯”江苏省创业实践挑战赛二等奖;刘树颖(2011届)先后荣获“2011年铁路春运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青年志愿者”、“江苏省2014年春运青年志愿服务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刘猛(2014届)积极投身铁路志愿服务,先后荣获“铁道部春运优秀志愿者”等多项殊荣,2013年入选“江苏好青年”百人榜,并作为江苏高职院校的学生代表,被评为“2013年江苏省大学生十佳年度人物”。

大师辞世只盼“黑白”境界永传
快船从客场之旅找回感觉
三国擂台赛中方仍有人数优势
宁夏青年移动互联网创意赛启动
广东韶关人健步行助学
美术家官方网珍藏精品在常州展出
解放军总医院举办北京微创外科论坛
苏富比进入中国豪宅中介市场
北京东城工商分局抽检箱包皮具商品
创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全”体系,
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