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虽然不喜欢移民,但却又偏偏十分需要移民。不管曾经有多美,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那个单一民族与文化的德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德国虽然还是德国,但已注定不再是德意志人的德国。
年初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对于德国反伊斯兰化运动无异于火上浇油。德国时间1月12日和19日,“爱国欧洲人反对西方伊斯兰化运动”(简称Pegida运动或反伊斯兰化运动)都举行了例行的周一游行活动,12日在德累斯顿参加游行的人数创纪录地达到了2.5万人(组织者称4万人)。这场运动2014年10月发端于德累斯顿,之后迅速扩展至全国各大城市。抗议者主要是担忧德国社会吸收了过多的穆斯林移民而被伊斯兰化,因此要求政府调整现有移民政策,维护基督教文化传统。
反伊斯兰化运动在德国引发了极大争议,社会各界褒贬不一。德国总统和总理都对这场运动提出了严厉批评。默克尔认为这些抗议者的心中满是偏见、冷漠甚至仇恨,在新年致辞中呼吁德国人不要追随这场运动。联邦司法部长马斯更是将这场运动称作“德国的耻辱”。今年1月6日,在德累斯顿抗议者人数创纪录地达到1.8万人之后,包括前总理施密特和施罗德、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在内的80名政要和知名人士站出来发表公开信,旗帜鲜明地对这一排外运动说“不”,呼吁德国要继续保持开放、多元和包容。在政府和公民组织的倡议下,德国各地民众走上街头,在同一时间举行反排外抗议活动。在柏林、慕尼黑、斯图加特、波恩、科隆等地,反排外抗议活动的参加者甚至远远超过了排外示威者。德国主流媒体也大多对Pegida运动持批判态度,同情和支持Pegida运动的报道比较少见。
表面看起来,反伊斯兰化运动似乎处于一种人人喊打、四面楚歌的境地。个别支持反伊斯兰化运动的政治人物和社会人士,几乎不例外地遭到了口诛笔伐。但是另一方面,每周不断增加的抗议人数却又说明,反伊斯兰化运动似乎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群众支持。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反伊斯兰化运动只是“一小撮”右翼排外分子的闹剧吗?
德国媒体公布的几项代表性民意调查,或许可以解答我们心中的疑问。2014年12月15日,德国《时代在线》委托YouGov完成的调查显示,49%的受调查者对于德国各地爆发的反伊斯兰化抗议活动表示理解。《明镜》周刊2014年12月中旬委托TNS完成的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受调查者认同抗议者的观点。新闻电视台(N24)委托Emnid完成的调查显示,15%的人认同反伊斯兰化运动的目标,并愿意上街参加游行。而《图片报》委托INSA所作的调查显示,27%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参加反伊斯兰化游行。
类似的调查还有一些,这里不一一列举。尽管这些调查得出的数据并不完全一致,但是综合起来看,德国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对于反伊斯兰化运动持同情或理解的态度。虽然从绝对数字看这一比例不占多数,但是在一个观念和利益本就多元化的社会,能凝聚起这么高的社会共识已不容小觑。这足以修正我们之前形成的有关“反伊斯兰化运动遭到压倒性批评”的片面印象。同时,德国电视台ARD和《世界报》联合委托Infratest Dimap所做的调查还显示,在支持反伊斯兰化运动的人中,有65%表示自己的工作很稳定,因此,反伊斯兰化运动并非只是那些容易产生排外思想的“少数边缘群体(失业的右翼分子)”的闹剧,而是得到了德国社会不同阶层的支持。
德国人为何会支持和理解这个被视为“排外”的反伊斯兰化运动?笔者认为,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近年来大量涌入的穆斯林移民和难民,让不少德国人在内心积聚了许多不满,已经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据统计,2009年,德国有大约425万穆斯林民众,占总人口的比例为5%~5.6%。近年来,受战乱等因素影响,来德国的难民越来越多,仅在2014年就有大约20万难民来德国。人口专家预测,到2030年,德国的穆斯林民众将会增加到550万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增长至7%。
因为想要保持自身文化,穆斯林移民近年频频与德国主流社会发生文化冲突。特别是受“伊斯兰国”和恐怖袭击事件影响,德国人对伊斯兰教的印象逐年恶化。《世界报》今年1月8日公布的、由贝塔斯曼基金会提供的数据显示,认为“伊斯兰教是威胁”的比例,已经从2012年的53%上升到2014年的57%;认为“伊斯兰教与西方社会不兼容”的比例,也由52%升至61%。分析还显示,政治取向、教育水平和社会地位,对德国人对伊斯兰教的看法没有实质性影响。
当然,责任也不能全部归咎于穆斯林移民。在外界看来,德国人本就有挥之不去的排外形象,他们在接受外来移民方面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和心理障碍。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德国是一个规避不确定性倾向明显的社会,而有着不同宗教、生活习俗和行为方式的穆斯林移民存在本身,就意味着一种不确定性。这让德国人感到焦虑,他们希望通过融合来消除。但是,当德国人发现穆斯林移民不但不愿“融入”,而且还十分坚定和自信地保持在很多方面与德国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的伊斯兰文化时,难免心生不满。
格勒弗特在《德国特征》一书中指出,德意志民族是一个充满恐惧感的民族。外国的观察者甚至发明了一个专门的概念来描述德国人的这一特点,即“德国人恐惧”(German Angst)。2014年9月公布的“安全指数”(Unisys Security Index)也证明,德国人比较缺乏安全感。有人根据调查列出了德国人的十大恐惧,其中,对“外国人所带来的张力”的恐惧排名第七,甚至高于对“经济状况恶化”和“恐怖主义”的担忧。
正所谓造化弄人——德国人虽然不喜欢移民,但却又偏偏十分需要移民。根据预测,德国人口到2030年将会从8200万下降到79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到2025年德国将会减少650万劳动力。若无移民,德国现有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将无法维持。因此,德国不仅需要移民,而且需要很多移民。德国商业银行的预测显示,要想阻止人口缩减,在未来的20年中,德国每年都需要接纳50万移民。
随着穆斯林移民的增多,德国会不会被伊斯兰化?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应该说不是很大。今年1月1日公布的一项Forsa调查显示,三分之二的被调查者认为,德国被伊斯兰化的危险被夸大了。一来,穆斯林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然只占少数,而且下一代比上一代更容易接受和融入德国文化;二来,德国人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其自由民主的社会制度。当然,德国社会不可避免地会接受一些伊斯兰文化的要素,例如,德国穆斯林中央委员会主席曾要求将穆斯林斋月和宰牲节的一天作为德国的法定节日,这在未来有可能成为现实。
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口,现在已达1634万,占全德人口的20%。在15岁以下人口中,这一比例更是超过了30%。显然,德国显然已经步入了移民社会。但是,许多德国人——包括反伊斯兰化运动的参加者——却还没有接受这个现实,还在留恋着单一民族和文化的社会模式,并由此产生了与支持移民社会、多元文化的政府的分歧。
在参加抗议示威活动时,持反伊斯兰化态度的抗议者常常高举着“觉醒”的标语,但实际上,需要觉醒的又何尝不是他们自己!不管曾经有多美,也不管人们愿不愿意,那个单一民族与文化的德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的德国不会向这种模式回归,而只会离它越来越远。德国虽然还是德国,但已注定不再是德意志人的德国。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留德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