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安静
即使被推搡到舞台正中,被喧嚣包围,余秀华仍然是安静的。
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位诗人火了。记者挤满了她湖北乡下的家,村支书也出现在她的小院中,她的疾病和草根身份,在媒介平台上疯狂传播。
而她,穿过人群和纷扰的一切,安静地收拾后院笼子里,被吓死的几只兔子。
那些兔子,以及她每日所见的风霜雨雪、乡间朝暮,都曾出现在她的诗中。一个用心创作的诗人,任何标签和注解都是多余,唯一值得关注的只有诗歌本身。
幸好,蜂拥而来的人群,似乎并未在余秀华的内心掀起更大的波澜。“假如你是沉默的,海水也会停止喧哗。”被要求现场作诗之后,她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文字中安静的音调,不需多费劲就能读懂。
对于这个喧闹的世界来说,有这样一个安静的诗人,真是一件充满诗意的事情。
肖女士:二胎
沿着肖女士44年的生活向前追溯,不知该从哪一个时间点重新开始,才能挽回如今的局面。或许那个节点,不在她女儿的童年,而在她自己的童年。
她不得不在13岁的大女儿,和腹中13周的胎儿之间做出选择。在得知将添个弟弟或妹妹之后,大女儿反应激烈,摔东西、离家出走、割腕……最终,肖女士被迫走进医院,终止妊娠。
一次妥协的背后,仿佛能看到无数次妥协的影子,大大小小妥协塑造出如今说一不二的小公主。溺爱的结论很容易得出,却并不能解释一切。“老大的嫉妒”早不是个例,孩子的排他情绪,只能由父母疏导。
本身也是独生子女的肖女士,也许只是在大女儿身上,复制了自己的成长过程,又突然用“第二个孩子”打破了平衡。
这一代的独生子女从未体验过“老大的嫉妒”,当他们成长到为人父母的年龄,又恰逢单独、双独二胎放开。两代人共同缺失的经验,放大成如今的巨大伤痕。
那些同肖女士一样的独生子女父母,或许,都必须开始学习一些过往被忽略的东西了。
谢仁贞:公德
谢仁贞试图用自身的行动,树立一个有关社会公德的框架,最终,却框不住浮躁的人心和社会。
5年来,她在自己家里建垃圾分类站,把矿泉水瓶和瓶盖分开安置,把用过的笔记本扔进“废纸回收角”,甚至把塑料,都细细分成了“小塑胶”、“白杂胶”、“杂胶”。
环保理念推行艰难,5年坚持,谢仁贞的以身作则,只影响了两户人家。最让这位老人揪心的是,她的环保站,前不久刚被一位邻居砸了,理由是怕脏怕乱。
公德的榜样没能感染人群,或许是因为,这原本就不是一个公德问题。
许多城市,许多小区,都立着分类垃圾桶。当垃圾车驶来,却是不加区分一车拉走,多少一度给垃圾分类的人,会因此停止尝试?如果社会的公共建设和服务未曾对自身提出要求,又如何能用公德的框架,框住普通民众。
在缺乏规则的前提下,谢仁贞树立的标杆再高,也只能被碾碎在尘埃里。
马利克·布莱恩特:愿望
马利克·布莱恩特将出现在白宫,现场聆听美国总统奥巴马于当地时间1月20日,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
或许他会穿西装打领带,又或许,他只会穿着T恤牛仔裤,背着单肩书包,就这么走进白宫的大门。
没错,他只是一个13岁的非裔男孩。他居住在芝加哥犯罪率最高的英格伍德社区,每次出门,都不得不穿过一群聚集的黑帮人员,也总能听到邻居们谈论枪击案。
“我只希望在一个安全的地方。”他在圣诞节写信许愿,回信给他的不是圣诞老人,而是奥巴马本人。
布莱恩特的圣诞愿望并不是那么容易被实现,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愿望真的被听到了,并且被重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