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的寒风中,西安交大学生航模队研制的太阳能飞机一飞冲天,斩获冠军——刚刚过去的2014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上的一幕令队员们兴奋不已。
2011年,西安交大学生航模队就开始着手研制小型太阳能无人机,这种飞机不仅节能减排,还能实现无人机长时间巡航。
经过多次极限试飞和调试,2014年,学生航模队出击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主办的2014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暨中国国际飞行设计挑战赛,一举夺得“太阳能飞机”、“模型火箭发射及返回(嫦娥奔月)”等两个项目团体冠军。
事实上,在过去历年的比赛中,这支团队战绩斐然——2004年,“飞豹杯”全国空中机器人大赛中摘得桂冠;2008年,首次参加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便获得一项团体冠军及个人冠军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013年,全国科研类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对地侦察项目中双夺冠,取得了团体、个人第一名。截至目前,全队获得各项比赛荣誉累计超过40项。
西安交大航模队前身为1944年于重庆成立的“交通大学航空模型研究会”。2002年,在学校大力支持下,交大航模队得以重建。
作为一个科技类学生社团,航模队积极承担起各类科普类社会活动。先后帮扶西安理工大学、西安航空学院组建并发展学生航模队。同时,积极与陕西省博物馆沟通合作,先后多次完成科普航模飞行表演。航模队还先后被评为西安交大甲级社团、陕西省五四红旗团支部,2014年获得全国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
在队员们看来,团队能有今天的成绩,是12年来三代“航模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在航模队里,除了由西安交通大学原副校长、机械学院于德弘教授和陕西省航模协会会长张健担任指导教师外,团队核心技术和发展理念的传承主要依靠新老队员之间的“传帮带”。
大一、大二的新队员通过参加全省及全国的科创竞赛打下理论基础,大三、大四时就可以参与到“实战”阶段中,通过大赛获取保研资格的老队员一般也会继续留在队里,充当新队员们的“导师”,举行各类小型讲座,内容涵盖空气动力学、电子技术、机械设计等各个方面。
如今,社团内部已形成健全的培养机制和梯队建设,成为一支由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组成,专业优势互补、具有创新力、实践能力的综合性团队。这种“以赛带学,以学促赛”的良好风气成为航模队制胜的“法宝”。
“我们在这里并不是单纯地玩航模,而是注重飞行器的设计、制作和作品的实用性、创新性。”航模队副队长汪翔宇告诉记者,航模队里有一块队员们用来“打赌”的小白板,上面经常记录着对同一题目的不同解法,等待着队员们比试出真正的“赢家”。
自2011年以来,这支充满活力与智慧的团队申请和完成了氮化硅陶瓷轴承在发动机中的应用、可变翼飞行器等20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3年累计获得科研项目经费20余万元。此外,航模队还曾在国内著名期刊《航空模型》上多次发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