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广州银河公墓,人潮涌动。
缓慢移动的人流里,一个个穿着橙色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华南理工大学的在校生,此刻,这些“小黄马甲”有的在打扫卫生,有的帮助引导人流,还有的帮助市民提拜祭品……
这已经是这支义工队参与清明志愿服务活动的第28个年头了。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团委书记石春亮介绍,今年志愿者将在银河园进行为期7天的志愿服务,内容包括清扫地面,志愿引导和广播等。学校每天将安排40~50名志愿者,累计参与本次清明义工志愿服务的人数将达到320人。
结束了一天的志愿服务,大一学生柯韵韵疲惫地走进地铁。地铁没有空位了,一位大姐打算给她让座,指着她橙色的志愿者服说:“你们当了一天的义工很累,坐着吧。”柯韵韵说:“为人与人之间的互爱而感动,为自己是志愿者而自豪。”
28年前义工队刚成立时,却并不为人理解和认可。
义工队发起人蒋主浮是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一名辅导员,当年,他所住的宿舍正好面朝广州市火葬场。他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清明时节,火葬场一定需要人维持秩序。带着这种想法,他到火葬场询问是否需要义务帮忙。
这让火葬场的负责人吃惊不已。28年前,义工还是一个很“前卫”的东西,去火葬场做义工,让许多人都难以接受。蒋主浮现在都记得那种压力,“最开始走进火葬场跟管理人员联系时,我都感觉自己的体温突然下降了好几度”。
仔细思量后,蒋主浮决定先做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第一批清明义工有20多人,他们戴着团徽、扛着校旗走进了银河公墓。有市民误以为他们是在做兼职,常问“像你们这样来火葬场工作,一天收多少钱?”
虽然误解不断,但这支清明义工队不仅做好基本志愿服务,还多年如一日地倡导文明祭拜。早些年,公墓允许烧纸钱、放鞭炮,到处都是垃圾,大部分清洁工作都由志愿者承担。从1997年起,华南理工大学清明义工队提出“无烟扫墓、文明拜祭”、“骨灰植树”等先进的理念,倡导环保风尚。
到了2005年,他们增加了展板资料和解说,鼓励市民采用鲜花这一新颖又环保的拜祭方式。2008年,志愿服务队又将清明义工服务领域延伸到了广州起义烈士陵园、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将宣传清明知识、提倡文明祭拜以及清明调研等内容融于一体。大学生的呼吁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不少市民在劝说下熄灭火盆,改用鲜花祭拜。
多年如一的坚守也让华南理工大学的清明义工在2007年当选“广东志愿服务20周年最具影响十大事件”,在2008年获得由教育部主办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建设成果特等奖。2011年,华南理工大学还牵头成立了广州清明义工高校联盟,联合中山大学、广州大学等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伍。
大二学生谢永通家在不远的惠州,但今年假期他选择参加清明义工志愿服务。他说,一天的志愿服务后,收获最大的其实是自己。“看到很多市民来祭奠亲人,看到他们悲伤的神情,突然明白什么是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晚,谢永通打电话回家,说出平常藏在心里的话:“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很辛苦,我肯定会自觉读书,以后找一份好工作,让你们好好地生活。”
蔡迪是工商管理学院2012级团委副书记,今年也是她第3次参加清明义工志愿服务。祭拜现场一个小孩子抱着爷爷的骨灰盒喃喃自语的场景,令她想起自己过世的外祖父,“当时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后来我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其实也没想说什么,只是想听听家里人的声音”。
该校工商管理学院原党委书记蒋金良表示,28年“清明义工精神”的积淀,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体味到活动中蕴含的人文关怀,以及对社会的奉献精神,从而开始享受这个过程,并内化为一种行动自觉。
本报广州4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