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系统,微信公号可以说是普通高校的天下,不管是从活跃度,还是从平均阅读量来看均是如此。然而,一个来自职业院校领域的公号,却从半路杀出来,以微信周点击量过万,平均每条微信点赞量超250人,单篇文章最高点赞量近600人的成绩,引人关注。
在前不久举办的首期全国职业院校新媒体运营培训班上,这家公号的负责人,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常信职院”)宣传部部长钱中平,成了同行之间争相取经的对象。
“我们坚持几条:一是校园网新闻坚决不上微信;二是微信坚决不宣传领导;三是微信标题和内容都要给宣传部足够的空间。”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足够大胆,却也是钱中平与学校领导达成的默契,“如果这三条领导没意见,那我们就做;如果领导不同意,那就不做”。
毕竟,作为一个传播工具,官微公共号面临的首要问题即是,能否吸引到用户。
移动互联时代颇为残酷的竞争环境,并不会给任何一个新生的传播渠道一丝喘息的机会,即便是对于那些看似善良的师生用户,也是如此。这也是钱中平最初的担心所在,学生可以上天涯、上微博、上任何一个社会上的网络搜索、新闻网站,谁愿意来看一个学校做的公共号呢?
除非,内容好看,师生爱看。
这也是他和校领导“约法三章”的初衷,必须找一些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如果只是简单地重复校园新闻网的内容,“这个渠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死的”。
在寻找师生感兴趣的“点”上,钱中平和他的团队煞费苦心。以刚刚结束的首期全国职业院校新媒体运营培训班为例,从最为“省事”的宣传角度来做,其报道内容无非是主办方、承办方是谁,具体会议内容是什么,并刊发一些会议照片即可。
但钱中平却选择了一个更为俏皮,也更引人点击的主题——“什么让中青报动心欲重金挖微常信团队的墙脚?”整个文章以时间为序,先是讲了微常信(该校对自己官方微信的别称)团队秘密赶制的微常信宣传视频杀青,其后是学校领导,以及与会嘉宾首次观看此视频后的反应,接着是捕捉正式会议现场中,与会者的反应,并推出整个文章的高潮部分——“中青报一位主编四处打听微常信团队成员,开始打起了‘坏’主意,不停地‘求电话’、‘求微信号’。”
当然,在文章的结尾,他们还不忘把整个事件的由头即宣传视频,挂在后面。
不少与会同行看到后说,“这样的题目,谁不愿意点开看呢?”“如果我是这个学校的一员,一定想知道学校的趣闻,但因为种种原因,通常只有旧闻才有趣,能把新闻做得这般有趣,也就是微常信这样用心才行。”
当然,微信公号还是个新事物,有时众口难调。在钱中平看来,在实际的宣传工作中,每一次微信推送,每一条微信文章,乃至某一张图片,都面临一定的压力,“不是书记、校长打电话过来了,就是某个中层干部打电话来,要么就是某个教师有意见。”
此前,常信职院召开了该校的教师代表大会,其间,就有教师针对一张照片表达了不同意见,“庸俗!”“你们微常信经常放些美女照片,这不是在弘扬正能量!”
听到这样的“攻击”,钱中平难以压抑内心的委屈,“你可以不给微常信投稿,也可以不来关注,但给我们扣上一个不弘扬正能量的大帽子,就是在找茬儿。”这位性格直爽的宣传部部长,很快就在朋友圈里表达了自己对这种声音的“不满”,让孩子追求真善美,知道什么是美,不就是在弘扬正能量吗?
事后,钱中平也做了反思:对于一篇微信文章,不管你如何精心打磨,总会遭受一些来自各方的诟病,甚至细到标题,字号大小,等等,这是在所难免的,正如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的口味自然是不尽相同的。
事实上,一个学校的微信公号不只是有趣那么简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传播平台的搭建,还关乎能否在新形势下做好教育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工作。
正如常信职院党委书记邓志良所说,利用微信传播正能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必然趋势。
在新媒体兴起、全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的时代,仍通过过去长期以课堂教学为主,辅助交流谈心、主题活动等传统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有些跟不上步伐,而单一的、教条式的信息内容无法吸引大学生的关注,微信公众平台应该寓思想政治教育于信息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也因此,这种“寓教于微信”的一个前提是,认识到学生接收信息的特点。操刀微信公号以来,钱中平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说,微信“背对脸”的交互方式,打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单方面思想灌输和受教育者被动接受灌输教育的不平等关系,彰显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一主体性值得我们思考。
一则有关“逃课的人少了”的故事在常信职院流传甚广。2014年,一条题为《三位头发都去哪了》的微信发布,其中谈到常信职院金亚白、吕明、吴立新3位“光头”老师,从教20年间,从年轻时的浓密秀发,到现在脱发、谢顶,这个故事被刊发后,3位老师很快被全校师生所熟识。
令人惊奇的是,在年后的这个学期,其中一位“光头”老师发现,“上课缺席的明显减少了,同学们上课也认真了。”
常信职院院长王丹中就说,“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社交平台,不是说硬拉就能拉过来的,只能引导。我们不奢望能够覆盖全体师生,但通过微信平台,既能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服务学生日常生活,又能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润物于无声,这是目前我们所做的较为成功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