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4月21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创业教育课程永远不能有标准答案

本报记者 袁贻辰 西南民族大学 鲁佳乐 实习生 冯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4月21日   T02 版)
2015年KB创业教育年会现场。本报记者 李建泉/摄

    四川大学江安校区里一栋面积达3万平方米的9层大楼,正静悄悄地见证着一场有关创业教育的试验。

    事实上,人们很难用学科归属来定义这个“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在这栋投资约3亿元的大楼里,学科交融成了关键词。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中心、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艺术创作与科技成果展示场域……中心各平台里处处可见文科、理科、工科、艺术类专业的师生互动合作的身影。

    用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的话来说,中心的一个重要功能正是“汇聚文化艺术和科技创新两个领域的人才,进行学科交融的探索实践”。

    在2015年KAB创业教育年会本科院校经验交流会上,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姜生,再次向与会代表谈起了这栋“被寄予培养‘乔布斯’式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人才典范”的大楼。他认为,在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人文如魂,科学如魄”,两方面缺一不可。

    重新配置创新教育空间

    在姜生看来,创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大学生,而不仅仅是有“发财能力”的学生。

    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姜生解释说,过去本科教育等同于教好书。这意味着本科教育简约化,教学就变成课堂,成为“专制式传统”,老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洗耳恭听”。姜生认为,长此以往下去,最后只会是“学生被老师给废掉”。

    那么,怎样才能既保证教学效果,又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呢?

    他的答案是“坚决反对老师给出标准答案”。姜生强调,老师从授课开始就应该给学生一种多方向可能性的探索,告诉学生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前人提出来的,学生完全可以反驳,“如果你和他相同,严格来说你就是不及格的,因为你抄袭了别人”。

    因此,创新教育理念要不同于以往的体制结构。“我们必须要重新配置创新教育空间。”姜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四川大学不希望强调3万平方米大楼这个固定空间的作用,学校层面更注重在这样一个空间下“不同思想文化的交流互动”。

    他有个设想,不同学科的师生汇聚一起,再加上学校层面配以相应的财力和体制,在新的结构理念下,形成优质的资源良性循环,打破“标准答案”的束缚,培育出真正的创新精神。

    跨学科多元环境助创业“种子”发芽

    3万平方米的大楼具体干点啥?

    姜生介绍说,“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将包括文化传承与艺术创新互动平台、人文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中心、艺术创作与文化产业孵化基地、审美体验与创业实践教育园区、学术交流与艺术沙龙共享空间、艺术创作与科技成果展示场域6大平台,目的则是“把这些人文的艺术细胞和科学技术细胞结合在一起”。

    艺术学院院长黄宗贤表示,“互动、开放、前沿是中心将具备的3个特点”。基于此,一些跨学科的课程已在中心内开设,3D、动漫、工业设计等跨学科合作项目也陆续进驻中心进行孵化。

    “这个中心一半承担管理和服务功能,一半承担研究开发的功能,核心目的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生态的培养。”姜生说,学生进入大楼里,感受到的是不同的教育环境,不仅接触了多学科的资源和指导,而且能为产品企业化找到最合适的创业环境和指导。

    如今,在中心已开设了产品企业化相关指导课程。据了解,开课后“立刻爆满”。姜生解释,所谓课程其实更像是“指导”。参与指导的老师则包括多学科交融的创造性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等。

    这也正是姜生认为创业教育迫切需要重视的,多学科交融的场所正是助学生创业种子发芽的“最佳环境”。

    众创时代高校创业教育新体系呼之欲出

    作为人文社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姜生一直有些担忧:未来,社会可能会走向单面化、机器化,一旦如此,就会面临很多无法解决的问题。

    “所以我们要创造,更要创新。”姜生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解释,要做到创造创新,就需要人才的汇聚,更需要思想文化在开放和互动的教育平台上汇聚和碰撞。“让人文和艺术精神与科学技术结合,在思想和实践方面碰撞结合,让艺术与科学这两股不同气质的文化在交流中带给年轻人启迪和感悟。”

    这正是当下众创时代,姜生对创业教育新体系的思考。他认为,人文的魂和科学的魄相结合,孕育出年轻人的新思想。带着这样思想的人走向社会,才能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的素质和能力,也才能真正在众创时代改变社会。

    “魂魄结合”的理念已逐渐被各所高校创业教育的老师所接受并提倡。在开展创业教育多年的温州大学,其创业学院已提出总体设计16字方案,即“立足区域,分层分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

    温州大学创业人才培养学院副院长王佑镁介绍,立足区域是基点,“每个学校的创业肯定有一个区域、文化的东西能根植到大学生血液里,所以我们提出要传承温州人的创业精神,要借鉴前人创业经历,整合利用区域资源”。

    分层分类更为重要。“它是原则,特指众创时代我们需要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专业建立不同的培养目标。”王佑镁说。

    以人为本、结合人文与科学,为每一个有创业念头的学生“私人定制”课程方案,这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思路。该校校团委副书记刘杨磊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创业教育核心正是文化、创业、创新的3层建设,层层推进,以文化为基础,推动支持学生创业,实现社会创新。

本报记者 袁贻辰 西南民族大学 鲁佳乐 实习生 冯莉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4月21日 T02 版

互联网+KAB:技术与人性结合创造未来
谁来助力微创业青年理想“硬着陆”
创业教育课程永远不能有标准答案
KAB十年磨一剑
期待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老师跨界合作
创业教育是一种精神培养
专业性高校培养方式要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