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升学,而是让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
□所谓“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
□所有的教育,都要讲究艺术,把道理变成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我们已经送走了十几届学生,很少听说谁找不到工作——当然,那些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工作的同学除外。”重庆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下称行知学校)校长吴安鸣说。
“我很欣赏去年的《中国好声音》学员帕尔哈提的一句话:只要认真做自己的事,梦想就自然而然会实现。”她说,“只要学生能认真做好自己,工作岗位自然而然就会来找他。”
职业学校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好自己”?这位59岁的“重庆市道德模范”获得者说,“爱是一切教育的灵魂。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孩子能够对世界打开心扉,能够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教育不能“嫌差爱优”
此前,行知学校最让业界称道的,是他们转化“差生”甚至“问题少年”的能力。
这所国家级重点民办中职学校曾招收过很多老师、家长管不住的“小混混”、“古惑仔”甚至监外服刑人员,却成功地将众多“问题青少年”转化为“合格青少年”。经过17年的努力,吴安鸣的行知学校已经拓展到有4所院校的教育集团。最初20多间破旧厂房做成的教室,如今变成拥有5万平方米的校园楼群;从首批75名学生到今天7000人的规模;从最初19人到今天300多人的教职工队伍。17年来,在校学生无一违法犯罪,无一个双差生,德育优生率达99%以上。这种现象,受到众多媒体的关注,很多官员实地考查后,也纷纷为其“点赞”。
但是,吴安鸣并不认同对“坏孩子”的定义,她甚至对学校诸如此类的“成果”毫不在意。
“我很少去界定谁是优生,谁又是所谓的差生”,她说,教育者不应该因为学生既有的表现将其区分为不同的等级,“你把孩子分成了不同的等级,你对他的爱就有了等级,倾注的关心和精力就有了等级。应该一视同仁,对那些所谓的‘差生’,应该给予倾斜。”
“如果把所有的眼光都聚焦到考进北大清华,那么,很多孩子完成这个‘高大上’任务的概率确实很小,但他们不一定是坏孩子。”她说,教育不能“嫌差爱优”,不能只看重“学霸”,教育的目标不应该局限于升学,而是让孩子获得最大程度的成长。“某一个‘学渣’也许未来是一个球星、钢琴家,或者是一个优秀的汽车维修工,所以,学校不能歧视、放弃任何孩子。”
在她看来,那些已经出现各种偏差和问题的孩子,更需要学校教育承担责任。“‘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的心,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都像上了锁的大门,任你再粗的铁棒也撬不开,唯有老师付出真诚的关怀和发自内心的爱,才是开锁的钥匙。”
“尤其要特别注重让孩子找回自信,让他意识到自己被喜欢、被尊重。”她说,“不能让他们破罐子破摔,或者累积太多负面情绪,成为‘马加爵式’的人物。”
“孩子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只要用心就能察觉。”她说,“如果孩子不够优秀,那是因为他内在的梦想动力的阀门被关上了,教育者就要打开这些阀门,办法很简单,就是尊重他,成为他的朋友。”
让每个孩子的长处最大发挥就是成功
在吴安鸣看来,所谓“尊重”,包括尊重孩子的个体差异、尊重孩子的性格特征、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教育者如果能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最大就是成功。”
“当父母和老师给孩子的人生作出各种规划时,我们要多问问自己,孩子他愿意吗?”她说,如果孩子热爱打球,那么,再累他都能接受;如果他极端讨厌拉小提琴,那么,琴声再悦耳,他也不会感兴趣。“总之,要在老师和家长觉得‘正确’的选项和孩子觉得快乐的选项之间,作出必要的统筹,不要一厢情愿地作出决定。”
“这种尊重,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也一样重要。”在吴安鸣看来,很多孩子抽烟、喝酒、厌学、早恋、打架、痴迷上网……这些让人沮丧的问题都与家庭有密切的关系,“不能完全替孩子开脱,但也不能把一切都归因于孩子们。”
很多家长把孩子看成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他们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梦想。“这种情况太普遍了”,她说,“父母应该把孩子看成独立的个体,根据他的具体情况,设定相应的目标,不要一味地‘恨铁不成钢’,‘铁’就要按照‘铁’的规律去打造,非要他成‘钢’,就可能走向反面,不但成不了‘钢’,反而成为‘废铁’。”
“尊重还意味着家长对孩子和对自己要同样严格地要求。好的教育素养,是隐藏在一点点的细节之中的。”她举例说,孩子放学后,很多家长让孩子必须第一时间做完作业,这值得提倡。但是,在孩子做作业的同时,家长却在隔壁房间打麻将或者看电视上的娱乐节目,一旦孩子没做好作业,家长还会打骂,“这样的路数值得反思,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来说,他会觉得这太不公平,内心的叛逆情绪就会上来。”
吴安鸣说:“家长最好在要求孩子做该做的事情时,自己也做该做的事情。”
讲故事的教育才最走心
“教育切忌空洞的说教,讲故事的教育才最走心。”在吴安鸣看来,所有的教育,都要讲究艺术,把道理变成学生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东西。
学生抽烟是让很多家长和老师头疼的毛病,吴安鸣总有办法让学生戒掉。
“一旦他没有真正意识到其中的危害,他就会认为‘抽烟很酷’,很难真正戒掉,即便当着老师的面不抽,背后还是会抽。”吴安鸣说,“我们必须触动他们的灵魂。”
吴安鸣生在农村,父亲多年来一直抽烟。想着父亲什么都不讲究,就这一个爱好,作为女儿,她也没有坚持让父亲戒烟。
有一年,她父亲脑溢血,需要做手术,可是,因为抽烟太多,肺部功能太弱,不敢麻醉,进而导致无法手术。最终,原本有希望挽救的生命只能眼睁睁地放弃,她的父亲就这样爱莫能助地去世了。
吴安鸣会把这个故事讲给那些抽烟的孩子听。讲到情深处,她会流泪,会大声说出自己心中的悔恨——如果当初让父亲戒烟,那么,他就可以活得更久。
关于戒烟的教育,就这样在一场掏心窝子的聊天中完成。此刻,她不仅仅是校长,更是一个爱爸爸的女儿,这样的交流往往会让孩子主动戒烟,因为他们毕竟是孩子,并没有无法抑制的烟瘾。
同样,很多农村的女孩子没有好的卫生习惯,不会每天清洗。“吴妈”也会走进女生宿舍,给她们讲解为什么要洗,该怎么洗,如果不洗可能意味着什么。
“所有的交流都是故事性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吴安鸣说,“有故事、有情感的交流才最走心,走心的教育才有效。”
每学年,她和老师们一起对新生进行成长背景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被边缘、被歧视的经历。普遍厌学,行为习惯差,比如抽烟喝酒、打架骂人、游戏赌博等,甚至还有偷盗和参与违法团伙的行为。“针对这样的具体情况,我们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受到最适合的教育,万变不离其宗,我们要尽力让我们的话进入学生的心灵。”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是另一个抓手。“我们会告诉孩子,工作一定要有责任心、要能吃苦、要与人合作。”她说,“否则,你会受到惩罚,就会被淘汰,危及自己的生活。”
本报记者 田文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