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是投资界最善于总结分享和最有实战经验的老师之一。他曾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和俞敏洪、徐小平将英语教学从违章建筑里讲课开始,做成一家纽交所上市企业,成为“中国合伙人”的典范。2006年,他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和徐小平成立真格基金,开创了新的投资之路。这家基金的理念是——要当创业者的垫脚石。他们投资的红黄蓝幼儿园、世纪佳缘、聚美优品、美乐乐、一起作业网、品牌滤镜nice等效果显著。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王强,他分享了创业者应当有的理性和常识。
年轻一代创业者要学会抓大放小
中国青年报:当前一些创业者注重营销胜过注重产品,您怎么看?
王强:营销很重要,但它对于企业只是锦上添花。因为营销本身不构成价值,真正构成价值的是产品、服务。如果企业在短期内通过营销能够吸引一部分受众,受众又能够转化成为购买产品或服务的用户,那么营销是有效的。反之营销是无效的。个人营销是一次性建立短暂品牌的过程,如果在个人营销的过程中并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用户体验非常糟糕,那也是完全无效的,甚至会使品牌毁于一旦。
我看重的是总交易量。不管是粉丝经济,还是眼球经济,如果不能把吸引的粉丝转化为总交易量,那么它最终与生意无关。我特别想告诫这一代年轻的创业者,必须要认清楚商业真正的价值。个人走红不代表创业成功,只有产品和服务也跟着流行了,开始有扎扎实实的用户聚拢来了,那才证明创业起步了。
中国青年报:现在很多创业者一切向投资看齐,只关注项目拿到多少钱、获得几轮投资了。您怎么看?
王强:创业分两类人,第一类人有清晰的战略,拿到投资的第一天起他就知道钱该往哪儿花了;第二类人有激情但还没有想清楚,大部分是被创业的热潮推着走,他们同时又想着要招兵买马、获得资本,所以就会想着如何在短期内吸引一个投资者迅速投资。
这时,如果没有获得投资,就必须要回归商业本质,你提供的服务、进入的领域、生产的硬件和软件有没有真正的价值,有了这一点哪怕你不会讨好投资者,投资者们也能看出这个项目是否有价值。实际的功能、效率、有用性、价格和壁垒才是最关键的。
不要为了投资者的思维去做事。例如最近看投资者们都去投资什么,也跟着做一个。其实真正火眼金睛的投资者不会跟风。跟风的成功率极其渺茫,相反进入很少有人做的领域成功率是很高的。到最后,不管是像董明珠做的传统商业,或者是雷军这些新兴巨头,支持他们的到最后就是市场。马云、俞敏洪即使再口若悬河,如果公司没有实际的营收也是支撑不下去的。
中国青年报:去年曝出了不少85后、90后创始团队闹分家的事件,感觉老一辈创业者们很少有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关注原因,还是新一代的创业者心态发生了变化?
王强:这类事在存在人性的地方发生就不奇怪。如果说新一代比老一代更容易发生这些事情,我认为第一是因为新一代的个性,忍让力差一些。第二是和新一代在商业方面的政治智慧不成熟有关。只要超过两个人,总要花很多时间不停地适应对方,结婚、团队都是这样。如果创始者不能有包容、宽容的心态,那么只能自己干。有了宽容的胸怀,才可能和团队一起把事情做成,只有真正把这个事情做成了,才会有最后的回报。
新一代创业者总是难以超越自我感觉,总是有一种权利意识。大部分人不会想如果事情做成,哪怕自己所占比例很小,但是总额很大时自己也会多。马云在阿里巴巴上市后只占股8%,按照2000多亿的总市值算只值5亿,但这比他百分之百拥有一个5亿美元的公司更加有价值。
年轻一代应该有一种商业上的政治智慧,要学会抓大放小,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倘若一直把不重要的无限放大,那这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去触摸那些最重要的东西。你会频繁地找人、更换团队、追求权力的感觉,不停地循环。老大要学会包容,老二老三要学会认理,不要总是一味地挑战老大的权威。
做生意就是依靠常识和理性
中国青年报:现在的公司普遍要比过去创业公司的估值要高出很多,会不会存在估值虚高的问题?
王强:估值是一种感觉,CEO感觉企业值多少钱,投资者是否接受你的估值,如果一拍即合,不管估值多少投资就成交了。事实上,每轮投资并不是很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出口,即被收购或上市,之前一切估值都是虚幻的。创业者的全部使命就是让你的真实价值不断符合这个估值。
现在很多创业者出于种种原因总是愿意虚报自己的融资额,例如只融到2000万却说融到1亿。可能自己会感觉很好,但其实他们没有想到会有副作用。最初估值越理性,未来越能显现增长的想像空间,这样投资人会更愿意投。
还有些人故意虚报是为了震慑对手,这更加愚蠢。企业从来不是靠震慑对手活着,而是依靠拿下用户才能活着,用户是不会在乎你公司的估值的。用户购买小米手机不是因为公司价值400多亿美元,而是因为它好用,这就足够了。
中国青年报:这是您所说的创业的理性和常识吗?
王强:我一直呼吁大家的思维必须要回归理性,回归常识。常识是事情在千百年来一直这么做,理性就是大家都觉得不应该这样的时候,你有思考的力度,觉得应该这样做,理性是进一步超越常识的东西。一只烤鸭如果不好吃,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没有人会去吃,这就是常识。理性就是当大家都告诫你不要再去做烤鸭了,因为有全聚德,你说不,因为我有杀手锏,我可以做好,于是大董就诞生了。做生意就是依靠常识和理性。
中国青年报:真格基金是做天使轮投资的公司,如何判断一个项目值得投资?
王强:第一看人,第二看人,第三还是看人。我们看他是否有真激情,判断一下他是玩票还是较真;他是否有学习能力、创造能力,是不是够聪明;第三看这个人是否有包容和驾驭人性的能力,有没有一个良好的团队。一个很牛的人同时能够接受比他更牛的同伴,同时有胸怀去和大家一起分享期权和股份,愿意和大家一起来完成一项事业,而不是单单满足自己当老大,这样的人才是可以的。
天使投资是在真正优秀的人自己对于梦想还懵懂的时候,投资人就开始帮助他,这才是天使投资最本质的东西,有精确数据支撑的那是VC、PE。天使投资,投资的是梦想,梦想怎么能审计呢?所以只要是你这个人的事业,不管你做什么事我们都会投资——哪怕是我们不理解的项目。
中国青年报:做天使轮投资面对的大多是一些年轻人,您和徐小平都是“大叔级”的人物,如何去理解年轻人?
王强:我和徐小平是大叔,但是一线的所有VP都是年轻人,平均年龄在二十七八岁。我们不试图去理解年轻人,毕竟有代沟,但是我们放手让年轻人去理解年轻人。管理真格基金团队和投资年轻人的哲学是一模一样的:如果我比他们聪明,那我为什么要雇他们呢?正是因为他们比我聪明,所以我才雇这些年轻人。
创业需要人性和生活积淀
中国青年报:现在国家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这种浪潮下一些大学毕业生有一种“只有自己去创业,才会实现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想法,如果去做一个好员工则会显得有点儿没追求。对于这样一种思想您有什么建议?
王强:创业是要比找工作更加严肃的一种选择,找工作实际上是有一半责任由别人替你承担了,创业全部的事情都要自己负责。倘若你是无意识地为了创业而创业,那你离成功是很远的。如果投入创业是你的自主选择的话,那现在起你就应该锻炼自己性格的自主性,只有做好这种准备将来才可能成功。
不要狭隘地认为自己做自己的事才叫创业,创业需要人性和生活积淀,找到一份工作仍然是为创业做铺垫。倘若你对人性没有充分的了解,压根儿没有接触过除了宿舍之外的其他人,那你又怎么有勇气搏杀在那个丛林般险恶的市场呢?市场实际上是复杂人性的多重组合。
中国青年报:这一波创业浪潮会给社会、国家留下些什么?
王强:任何一次热潮过后,留下来的积淀都是十分坚强、有创意、为用户带来价值的企业以及企业家。2000年IT泡沫破裂,留下了新浪、搜狐、网易、百度,2008年金融危机后,留下了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这一次浪潮我们留下的企业会更多,甚至是和世界级的创业水准持平的一些企业。在这一轮创业热或资本泡沫之后,留下来的会是那些真正有理性、有常识、有远见、有耐心、有价值观的实干家和投资者。
本报记者 陈璐 实习生 程盟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