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5月25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百家

也谈村小如何“小”而“美”

王丽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5月25日   09 版)

    读了《中国青年报》5月18日9版刊登的报道《后撤点并校时代 村校如何小而美》,笔者颇有感触,感觉此题目切中了当下农村教育的脉搏。

    文中提到提升农村教育质量需要“全科教师”。“全科教师”这个概念听上去似乎有点“西方”,事实上中国早已有之。远的不说,2003年之前,中国各省区市每个地区都有地方中等师范,简称“中师”。经济发达的地区还不只一所,如笔者家乡浙江温州地区便有3所。这些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培养面向城镇和农村的小学教师,被称为“小学教师的摇篮”。中师课程设置全面、实用,除了语文数学课之外,还有体育、音乐、绘画、舞蹈、写字(毛笔、硬笔、粉笔)、普通话、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等课程,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就相当于“全科教师”,在教学上样样拿得起,很好地适应了农村学校的需求。这些中师生对保障农村学校教育质量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成为农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十分痛惜的是,2000年前后,由于受“惟学历论”及“与国际接轨”思潮的影响,国家要求小学教师必须具备大学学历,为此停办了一大批地方中等师范学校。自此,农村学校师资改由师范大学培养。但这些学历“与国际接轨”的师大毕业生到了农村学校却不能适应教学,也很难留住。2009年,笔者曾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过一篇短文,题为《建议恢复地方中等师范学校》。文中特别说到停办中师给农村教育质量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次促使笔者“老调重弹”的原因,不仅仅是中青报的这篇报道。笔者近年走访过一些村小,碰到不止一位村小校长“抱怨”,说现在师范大学出来的毕业生不如当年的中师生,学历虽然高,但教学上拿不起——这个不能教,那个不能教,很不好安排。而这些校长不少都是上世纪90年代的中师毕业生。每每听到这些“抱怨”,笔者总是感慨良多。

    中师被停办迄今已逾10年,笔者虽没做过大规模的调研,但从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年停办中师,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误(而后来的撤点并校政策则是雪上加霜)。这个失误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在持续。当然,历史无法按倒退键,停办了的中师不可能重新恢复,但国家应该正视这个失误,采取补救措施,比如在师范大学的现有课程里,适当增加当年中师的一些课程,像音乐、美术、体育、写字等,同时制订考核标准,目的是培养适合农村需要的“全科教师”。并且,政府还应吸取教训,建立决策失误问责机制,从制度上防止这样的失误重演。

    另外,村小要实现“小”而“美”,在相当程度上跟音体美课有关。音体美课对一个人身心发育的意义是语数外无法代替的。尤其是音乐课,不仅能带给孩子们快乐,也能让孩子变得开朗、活泼和自信。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对音乐、美术毫无感觉的人会有丰富的心灵;也很难想象,一所没有歌声的学校会有生机和活力。而少年时代校园生活的美好,也总是与歌声联系在一起。

    笔者曾听一位上世纪30年代在乡村学校念书的长者说起,他印象最深的是当时学校每天中午吃饭有《午饭歌》、下午放学有《放学歌》,而校歌就更不用说了。如今,同样是这所乡村学校,现任音乐老师是兼职的。校长跟笔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来了一位音乐专业的支教女老师。这位老师带着孩子唱歌跳舞,排练节目,校园里天天歌声飞扬,学生变得快乐和活泼,学校的气氛也变得不一样。可好景不长,支教期满,这位女老师走了,校园里的歌声也跟着走了。

    笔者由此揣测,那些从农村学校一路苦读上来、最终考入名校的孩子,为什么很多人性格显得压抑、自卑,也易偏狭、走极端。究其根源,在一定程度上,也许与农村小学缺乏好的音体美老师——尤其是音乐老师——有关。因为孩子们的心灵从小没有被打开过,像花儿一样没有开放过。而音乐是最能够让人感受到美与善的力量的。

    从这一点而言,所谓教育公平实在是一个最难实现的梦想。惟其如此,也是一个最值得追求的社会理想。作为政府,让每一个国民受到平等的教育,乃是其无可推卸的责任。

 

    相关文章

    后撤点并校时代 村校如何小而美

逃离梦想 困于现实
专家调查二本院校学风 建议给学生提供额外支持
也谈村小如何“小”而“美”
风评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