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人们注意到,日本学界对二战的研究仍然更多地集中在“日俄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上,对中国战场,对中国在抗战中所承担的沉重压力、付出的巨大牺牲、作出的重要贡献,则缺乏应有的认可、重视和尊重。
关于中国抗日战争,众所周知的几个时间节点是——1931年9月18日,日军策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1937年7月7日,日本策动“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12月13日,日军侵占南京,制造了屠杀30万中国人的“南京大屠杀”惨案。
另外一组数据是——日本已故历史学者藤原彰著作《军事史-日本现代史大系》等资料显示,从1926年至1931年的6年间,日本的“直接军事费用”占“国家预算总额”的比例,分别为27.1%、28%、28.5%、27.1%、28.5%、31.2%;从1932年至1937年的6年间,这一比例更显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为35.9%、37.9%、44.0%、46.1%、47.7%、69.0%;到了1938年至1945年,“直接军事费用”占“国家预算总额”的比例更是高得令人咋舌,分别为76.8%、73.4%、72.5%、75.7%、77.0%、78.5%、85.5%、44.8%。
结合“1931”、“1937”这两个日本侵华的关键年份,以及日本“直接军事费用”占“国家预算总额”的比例,人们不难看出日本极欲“竭尽全力一举灭亡中国”的疯狂野心。
“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军一度快速侵入华东地区,企图在短期内一举击败中国,但中国军民的殊死抵抗和有力还击却令日本始料未及。日本东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加藤阳子在《即便如此,日本人还是选择了战争》(朝日出版社)一书中提到,从1937年8月13日到11月9日的短短不到三个月之内,日本陆军就有9115人被击毙,31257人被击伤。同年8月13日到21日,日本海军也有465人被击毙,当时曾令日本外务省惊呼这支5000人的“海军特别陆战队”有可能被全歼。
加藤在他的另一著作《战争的日本近现代史》中说,根据1940年初的数字,当时日本侵略中国的“支那派遣军”规模已经膨胀到85万人。不过,到太平洋战争开战前,战死者也已经攀升到了20万人。日本在中国战场投入的军力最多时超过了100万。
中国的强烈抵抗,令战局陷于“泥沼化”和长期化,令当时的日本军国政权如梦初醒,同时在深切的战略焦虑中失误连连,一步步滑向败亡的深渊。日本历史学者半藤一利在其著作《昭和史 1926-1945》中,怀着复杂的心情、以近乎痛斥的口吻称:“越是经过考证越能发现,(有关1936年底‘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消息即使传来了,日本依然完全没有意识到如今的中国将成为一个整体。在陆军‘对华一击论’一统天下的背景下,日本军部和外交方面秉持的,就是‘蔑视中国’的基本姿态。”
近期,《每日新闻》在有关战后70年报道的网页专辑中提到,根据1964年厚生省援护局发布的数字,从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到1945年太平洋战争结束,在海外战场死亡的日本士兵为212.1万(日本官方现在采用的数字是包括军属在内230万人)。其中,在中国战场死亡的日军共54.15万(主要战场45.57万、东北地区4.67万、台湾地区3.91万)。同时,日军在中国战场的战死率为50%,比太平洋战争中的很多战场的战死率都要高。
需要指出的是,直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中国一直承担着抵御法西斯侵略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几乎全部压力,有效牵制与消灭日本侵略军的有生力量,更意味着为后来的太平洋战争分担或减轻了巨大压力。故此,中国为二战所付出的巨大牺牲、作出的重要贡献以及应有地位,无论如何都是不容抹杀的。
2014年12月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8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付出了伤亡3500万人的沉重代价,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赢得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同时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在中日友好大会上的讲话中表示:“我们认为,日本人民也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民以德报怨,帮助百万日侨重返家园,把数千名日本战争遗孤抚养成人,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博大胸怀和无疆大爱。”
然而时至今日,在某些角落里仍有一种不接受“日本被中国打败”历史事实的论调。在日本,少数政治人物不但没有汲取战争灾难的惨痛教训,甚至忘恩负义,时而抛出“侵略未定论”,时而蓄意曲解《波茨坦公告》,拒绝彻底反思侵略战争罪行并作出真诚道歉,打着“积极和平主义”幌子,顽固推行扩张性外交安保政策,屡屡依傍域外强权势力介入地区事务,图谋在与其自身毫无主权利害关系的中国南海挑起事端。这不禁令人深刻担忧。
本报东京6月5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