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6月1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知新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10日   11 版)

    一滴血的进击测试

    一滴血能做什么?

    在古代,人们不靠谱地用它来“滴血认亲”。而在现代,一滴血或许能够顺利完成更大的检验。比如,将人一生的病毒感染史和盘托出。

    哈佛医学院的生物学家史蒂芬·埃利奇(Stephen Elledge)率团队开发了这样一项测试技术。针对人体在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的抗体,该团队建立了一个由几十万个合成蛋白质片段构成的程序库,其中每一个片段都代表着一种抗体能够识别的某一病毒的一部分。

    只需要取一滴血液加入这些蛋白质,血液中的抗体便会对匹配的片段进行吸附。而通过分离抗体和分析结对片段,研究人员就可以确知一个人感染了哪些病毒,以及其身体免疫系统为之产生了哪种抗体。

    相比于当前一次只能鉴别一种病原体的检测方法,这项新的测试可以为怕疼的我们省下很多滴血。当然,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埃利奇表示,这一测试“让科学家得以回答一些之前无法问及的问题”。他的团队在6月4日的《科学》杂志网络版发布了研究报告,指出这项技术除了可用于诊断疾病,还能够为今后研制疫苗以及研究病毒与慢性病之间的联系提供帮助。

    虽然有科学家质疑这一新技术会留下漏网之鱼,但更多的人表达了赞赏和信心。科研成果总归是要一步一步地发展和完善,毕竟,我们已经从“滴血认亲”走到了今天。

    大手术的精准模拟

    无影灯下,医生们全神贯注,眉头紧蹙,额头上渐渐渗出汗珠。背景音乐突然紧张急促,手术遇到了不曾预料的状况,医生们迅速地交换眼神:“不妙!”

    这电视剧桥段虽然老套,多少还是让我们知道了手术台上的惊心动魄。

    面对疑难重症的复杂手术,如果医生可以事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模拟练习,而不用等到手术中才能摸索,事故风险无疑会有所降低。

    在3D打印技术的帮助下,这个美好的愿望如今已经成为现实。

    6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为一对臀部软组织、骶尾骨、椎管相连的女婴实施了臀部联体分离手术与乙状结肠单腔造瘘手术。

    这是一项集结了普外科、神经外科和整形外科团队的大型手术。在手术之前,医院首次运用3D打印技术对女婴的脊柱和皮肤连接情况进行了等比例地还原,以此模拟了术前切割、皮瓣翻转等操作,为手术设计了细致精密的方案,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

    3D打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不仅仅是术前模拟。早在去年8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就为12岁的尤文肉瘤患者换上了用钛合金粉末3D打印制作的枢椎椎体。

    可以想见,这项技术在未来会继续大有作为。有关专家预测,能够满足患者“私人定制”精准需求的3D打印,还将协助我们在器官移植源短缺等难题面前取得突破性进展。

    待解冻的爱情记忆

    美国科幻电影《天荒情未了》讲述了一个浪漫感人的故事:男主角在冷冻50多年之后醒来,克服重重阻力寻找当年的女友,终于在两人暮年时重拾错过半个世纪的爱情。

    想要实现电影中的圆满并不容易。首先要复活人类,其次要保存记忆。虽然世界上已有300多人选择了在死后进行低温冷冻,但在现实中,将人从冷冻状态复活依然遥不可及。而对于第二点,科学家近期发布的一项研究或许能带来一丝希望。

    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的研究者娜塔莎·维塔·摩尔(Natasha Vita-More)与塞维利亚大学的冷冻生物技术研究团队一起,对秀丽隐杆线虫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通过训练,让线虫在闻到安息香醛时作出特定的反应,然后利用不同的冷冻保护技术,对线虫进行了30分钟的冷冻。

    研究结果显示,在被解冻之后,接受过训练的线虫仍能够作出相应的反应,冷冻保护技术并没有对调控线虫嗅觉印记和长期记忆的机制造成影响。

    娜塔莎表示,接下来如果能在体型更大、神经系统更复杂的生物身上进行进一步研究,对于冷冻保护尤其是记忆保留方面的研究将十分有利。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中国的民间传说里,有人宁愿跳进忘川河忍受千年煎熬,也不愿意喝下奈何桥上孟婆递来的那一碗汤,只因不愿忘记今生的爱人。

    希望有一天执着于爱情的人们可以不必那般受罪——让我们一起“速冻”,来日解冻就行。

陈轶男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6月10日 11 版

美国轮船如何驶出风暴
他的失败与伟大
龟界恩仇录
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