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化”的财政资金使用到了必须要改变的时候。6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提高使用效益。
“财政资金使用中有太多的专项基金,尽管财政资金的总体规模很大,但由于各种专项基金切块严重,导致财政资金没办法得到统筹使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俊伟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这种状况急需改变。
“财政资金使用的碎片化,会不断加大中央资金的支出刚性。”在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教授刘明兴看来,碎片化意味着每一项专项支出都不能动,中央的财政压力就会非常大,从而无法有效进行宏观调控。
刘明兴发现,我国很多专项基金太“细”,而且专项与专项之间配合不够,导致很多大的政策目标实现不了。比如学前教育机构不足,就设了专项资金建设幼儿园,幼儿园建成了却发现没有教师经费,改善学前教育的目标就很难实现。
“这些年来,专项基金与转移支付的比例一直在起伏中。”刘明兴说,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要对专项基金进行削减,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占比。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需要强化国务院的统筹机制。
今天,国务院常务会议用了“坚决改变”这样的字眼来表达对财政资金使用改革的决心。八条举措被提了出来:一是对地区和部门结余资金及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重点建设。二是推进科技、教育、农业等重点科目资金整合,加快消化结转结余资金。三是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项目预算执行慢的,同级财政可按一定比例收回用于其他方面。四是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将资金分配、项目确定权交给地方,允许地方在统筹使用上先行先试。五是加强部门内和跨部门资金统筹协调,避免重复安排支出和固化投向。六是将尚未使用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资金纳入预算管理,与新增债务资金统筹使用。七是对政府性基金和专项收入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加大政府性基金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使用力度。八是统筹协调预算编制和执行,各级财政要严格控制代编预算,确需代编的事项要在当年6月30日前下达。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在水利、社保等领域开展滚动财政规划试点。
在很多专家看来,这八条举措切中了当前财政资金使用碎片化的要害。
张俊伟告诉记者,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保增长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内容,但因为财政资金使用的碎片化,有很多的资金趴在账上闲置,无法对经济增长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有些项目完成了,但资金没有用完,有些工程进度慢,资金没有得到有效使用。”张俊伟说,这些资金都需要再进行统筹使用,以保证其效益。
不仅如此,在财政资金的使用当中,还存在资金部门化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财政研究室主任杨志勇告诉记者,资金部门化的问题由来已久,财政下发到A部门的资金可能用不完,而B部门可能资金不够用,但A部门的资金不可能调剂给B部门使用,造成很多的矛盾。
在杨志勇看来,理想的状态当然是统筹使用财政资金,但具体执行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有些地方会说,资金现在用不完并不意味着未来不需要。”杨志勇说,另一方面,有些资金如果因为现阶段没有使用完而被统筹到别的地方,也可能造成新的问题。
“还有一种情况,某些专项基金在设定之初符合当时的实际需要,但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已经不太适应现有的需求,却没有及时作出调整,由此降低了基金的使用效率。”张俊伟告诉记者。
在今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类似这样的地方和部门结转资金被要求进行有效统筹,两年是统筹的时间节点:连续两年未用完的结转资金,一律收回统筹用于重点建设。
那些财政存量较大的地区和部门,也面临这样的统筹:从2016年起,对上年末财政存量资金较大的地区和部门,适当压缩下年财政预算规模。
“资金使用难题的解决非常不容易,各个部门、各个地方都会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杨志勇说,可以从财务制度管理入手来解决这个麻烦,强调市场在资金使用当中的配置作用,不搞一刀切,根据实际需要安排资金,这样可以逐渐把资金部门化、专项过细的问题解决掉。
本报北京6月10日电
本报记者 李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