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6月29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不能等我不想拉琴的时候发现自己只会拉琴”

双胞胎放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鸽子”

本报记者 樊未晨 《 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6月29日   12 版)

    当你怀疑自己的时候,天赋就不见了,就需要通过刻苦地练习,让自己进步,天赋也就会跟着不断进步。

    每个人都对选择有恐惧,这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走”得好与不好。想到这些,我内心的荆棘便被剔除了。

    好的音乐会自成一个世界。在我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那么多音乐,其实是在接触那么多人的想法和思维。


    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是世界上最顶尖的音乐学府,被称为“音乐哈佛”,每年的录取率7%左右,很多学音乐的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到这所学院深造。今年,来自江苏的19岁双胞胎姐妹王鑫怡、王鑫悦被这所学校录取了。

    无疑,她们会引来音乐专业学生的羡慕嫉妒恨!

    不过令人震惊的是,姐妹二人放弃了这个机会,而是选择了另一所大学——巴德文理学院,据说她们要学哲学。

    王鑫怡和王鑫悦的做法多少让人不理解。

    据调查称,中国至少有3000万琴童,很多琴童过着简单、压抑的日子,生活中除了练琴几乎什么都没有,只为有一天获得郎朗式的成功,进入“茱莉亚”“柯蒂斯”这类名校,成为世界级音乐家。但是这对双胞胎姐妹却没走这条星光大道。

    这是怎样一对姐妹?怎样的音乐造诣让她们小小年纪便被世界顶尖音乐学府看中?她们为什么又要放弃被众人羡慕的机会?她们的故事能给别人什么启发?

    在她们即将前往美国的时候,记者专访了她们。

    如果不学音乐她们可能是学霸

    刚四五岁时,王鑫怡、王鑫悦从江苏到了上海。

    6岁那年,姐妹俩开始学小提琴。“当时没有什么感觉,家里让学就开始学了,因为听话,所以让练也就坚持练了,很单纯地为练琴而练琴。”姐姐王鑫怡说。

    跟很多家庭一样,家长们让孩子学音乐只是希望尽可能在孩子面前打开更多扇可能之门,让他们将来的发展有更多的可能性。所以,王鑫怡、王鑫悦最初学琴时并没有想过将来要走专业的道路,只是为了培养一个兴趣爱好。“10岁生日时,我们在青岛演出,演出结束爸爸曾经问我们‘将来要不要学音乐’,被我们斩钉截铁地拒绝了。”王鑫怡说。

    当时姐妹俩也在学绘画,如果非要做个比较的话,她们当时在绘画上的成就甚至比小提琴还要高:小学时她俩参加了一个以世界和平为主题的比赛,获得了金奖,所以,在很小的时候她们的画就在中国美术馆展览了。

    两个人的文化课成绩也非常好,对数学很感兴趣,“一年级起就开始学奥数”。王鑫怡说,而且成绩很好。小升初时,两个人到了徐汇中学,学习成绩依然很好,“每次大考,都出不了前十名。”姐妹俩说。

    如果在文化课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王鑫怡和王鑫悦很可能会成为学霸。

    所以,当上完预初(笔者注:上海实施五四学制,初中四年,通常第一年被称为预初)姐妹俩决定转到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时,所有人都对她们的决定感到震惊,“校长甚至觉得我们一定是疯了。”王鑫悦说。

    天赋也需要不断训练

    12岁那年,“我们突然开窍了”。

    姐妹二人突然发现自己爱上了音乐、爱上了小提琴,音乐成了她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说以前练琴是出于听话和习惯,那么到了中学之后练琴成了姐妹俩的一种渴望。

    这时候,中学越来越繁重的学业负担开始不断地跟她们争夺着学琴的时间。

    该是做决断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考虑,姐妹俩决定走音乐之路。

    凭借之前优异的拉琴成绩,王鑫怡、王鑫悦进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

    “进来之后,才发现我们跟其他孩子还是有差距的。”王鑫悦说。

    王鑫怡、王鑫悦两姐妹回忆,这是她们遇到的人生中第一个转折,第一个迷茫期。

    来到上音附中后,双胞胎姐妹开始了真正的专业学习。“我们过去在业余比赛中拿了很多次第一,到了这里才发现,原来音乐专业的人是根本不参加业余比赛的。”姐姐王鑫怡说。附中的学生中有不少是直接从附小上来的,“他们用几年的时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标准了,而我们的头脑中是没有清晰的标准的。”

    姐妹俩第一次感到不自信了。

    与此同时,一些圈中流行的功利做法也向她们涌来。学音乐的孩子不少在忙着参加各种国际比赛,因为,有种甚嚣尘上的说法是,音乐专业的人如果在18岁之前没有在国际上获过奖,“那基本上就出不来了”。

    初进专业圈的双胞胎也希望尽快站稳脚跟,但是,一直处在业余圈中又很难一下子找到专业圈的标准。而这个时候,周围的人又很难理解她们的痛苦。“身边的人都觉得我们学音乐了,应该很轻松快乐,身边没有人走过这条路,没有人能给我们指导。”姐妹俩说。

    好在姐妹俩是那种头脑清晰的人,在迷茫了一段时间之后,她们决定不再盯着别人,“我们必须做最好的自己”。

    没有别的办法,只能不停地练,寻找那个“标准”。

    以前,别人总说她俩有天赋,“后来我知道了,天赋也是需要不断进步的,每当你自己怀疑自己的时候,天赋就不见了。这时候就需要通过练习,让自己进步,让天赋也跟着不断进步。”姐姐王鑫怡说。

    就这样,姐妹俩在内心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然而然也跟大家融合了,“就像到了一个新地方,终于融入了那个地方的方言一样。”妹妹王鑫悦说。

    除了音乐还有哲学和文学

    就在王鑫怡、王鑫悦的音乐之路走上正轨之后,她们又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不能理解的决定。

    她们没有继续在上音附中学习,而是选择了北京的中央音乐学院鼎石实验学校,当时这还是一所空想中的学校,学校没有学生,王鑫怡、王鑫悦只是被这所学校的理念吸引:在理想的教育环境中,1000个孩子便有1000条通往成功的道路和模式。

    “音乐对我来说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不想将来有一天自己不想拉小提琴时,发现,我只会拉小提琴。”姐姐王鑫怡说。

    “不希望将来自己的专业仅仅是自己的手艺。”妹妹王鑫悦说。

    在经历了3年严格的音乐训练,找到了专业的标准后,她们又准备放弃“标准”了,她们来到北京的这所学校开始了更自由的学习。

    她们都渴望让自己更丰富些。

    其实,在跟这对双胞胎接触过程中,记者一直有一种错觉:好像我们根本就没有聊音乐,我们的谈话总是从音乐开始最终到达的却是人生观问题。

    姐姐王鑫怡会这样告诉你她对选择的理解:“每个人都对选择有恐惧,后来我发现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走’得好与不好。想到这些之后我内心的荆棘便被剔除了。”

    妹妹王鑫悦会这样告诉你她对音乐的理解:“好的音乐自成一个世界。在我这么小的时候就已经接触了那么多音乐,其实是在接触那么多人的想法和思维。”

    所以,两个太喜欢思考的人平时不拉琴的时候,更多地是进行各种思想的交流。

    有人说成功=天赋+勤奋,在王鑫怡、王鑫悦姐妹的等式右边还要加上一个“思考”,那种在两个人中不断发酵的思考的力量使得她们的学琴过程比别人更加高效:“每次练完琴,我会做出总结:下次要怎么做。”王鑫怡说。“每次练琴前我会事先做好计划,‘一定要把哪段练好’。”王鑫悦说。

    这种高效率所省下的时间又促使她们进行更多的思考……

    不过,虽然都爱思考,但是姐妹两人仍然有很大不同,姐姐更加感性,演奏时总是用强烈的情绪感染着别人,她认为“音乐不存在思想,音乐是情绪性的”。妹妹则更加理性,她觉得“音乐就是一种体系”,所以,每次演奏也总是用“精准”来征服人。

    现在这一冷、一热,一红、一白的一对姐妹已经为自己的未来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她们选择了更加精英、更加人文的巴德文理学院,姐姐有可能去学哲学,妹妹则对“跟沉淀有关系的”东西更感兴趣,她可能会学文学或者历史。

双胞胎放了茱莉亚音乐学院的“鸽子”
一个人的美好就是整个世界
怎么让着迷iPad的00后爱上古典音乐
体育老师教出来的哈佛数学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