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07月24日 星期五
中青在线

呆思录

内容何以为王

潘凯雄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07月24日   11 版)

    “内容为王”本是出版业一个形象的说法,无非是在强调内容之于出版是何等的重要。过去,有人曾经试着挑战“内容”在出版业中的这个“王位”,于是就有了“渠道为王”、“服务为王”、“现金为王”、“资本为王”诸说,如此“称王争霸”其实都不过是在强调出版业的不同环节在不同时点的重要性。仔细一想,这些不同的环节本质上无一不是都在为“内容”这个“王”来服务。因此这样一争,不仅没有动摇反倒是进一步巩固了“内容”在出版业的王者地位。当然,我要强调的是:这仅仅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已。

    不曾想到的是,到了当下这个互联网的时代,“内容为王”这个形象的说法再次遭遇颠覆性的挑战,它不仅被视为传统编辑的“箴言”,而且还是“传统出版思维的典型表现”,由于当下的互联网使得“内容生产的王者地位摇摇欲坠”,因此“新时代的编辑要摒弃‘内容为王’的信条”。问题既然被提升到如此生死存亡、性命悠关的位置,那就确有必要就“内容”在互联网时代能否继续保持“王位”的问题较真了。

    为了保证讨论问题时逻辑的基本严整,还是先从所谓传统出版的角度来规范与界定一下“内容为王”的所指。第一,这不过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第二,在出版业编辑、复制与传播的三个关键环节上,内容毫无疑问居于至关重要的位置,没有内容其他都无从谈起,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是也,“内容为王”之立论也仅限于此;第三,从来就没有人会无知到视一切内容皆为王者,“内容”从来都不是无条件地“为王”,只有那些优质的内容方可称王,当然,何谓优质又的确存在着见仁见智的差异。

    再来看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谁都不会否认互联网正在改变世界,当然也包括给出版业带来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我们完全可以静下心来从业态、传播、复制、呈现等方方面面去总结,但可以肯定的是惟独没有变化的还就是“内容为王”这个出版业的基本法则。

    互联网背景下出版业的“内容为王”之所指与上述传统出版时代的“内容为王”在本质上又是完全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形式而已。无论是移动技术带来的即时传播还是数字技术促进的内容之多重利用,无论是多媒体技术丰富了内容的呈现形态还是大数据精准锁定的阅读需求,哪一样与“内容”无关?离开了内容,互联网的种种优势在出版业又体现在何处?

    倒是需要特别说一下“内容为王”在互联网时代的特别重要性。如前所说:在传统出版时代,“内容”从来都不是无条件地“为王”,只有那些优质的内容方可称王。这一点同样也适用于互联网时代的出版,而且只会显得更加突出,这恰是由传统出版与互联网时代出版生产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互联网时代内容生产这样的描述:互联网激活了从未有过的内容生产力,海量信息使内容越来越不稀缺。

    单从文字上看,这样的描述一点问题都没有,都是客观事实在那明摆着。问题的要害在于这都是些什么样的内容?来自台湾的历史社会学博士陈文茜女士最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网络时代,通过网络就可以很轻易地找到各种资料。其实这是很危险的。之所以说危险,是因为有统计显示,网络上获得的信息错误率高达30%。”

    她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作佐证:有一次在纽约中央公园采访,她一看团队里提供的资料就知道是从网上查来的,缘由是该资料将中央公园的设计者奥姆斯特德称为建筑师而不是水彩画家。其实当年在中央公园的设计竞标中,一群建筑师如何败给了一位画家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但网络不会告诉人们这些。在陈女士看来:网上的很多东西都是东拼西凑来的,这已经不是轻阅读而是“烂阅读”。

    陈女士所言或许极端些了,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成熟,这些问题当会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互联网上内容的鱼目混杂、质量的参差不齐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这似乎又恰是互联网的宿命。如此这般,“内容为王”的法则又怎么可能只是传统出版思维的典型表现?

    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不仅不应该消解这一法则,相反还应格外予以强化才是。出版人当然应该敞开胸怀、满腔热情地拥抱互联网为出版业带来的种种变革,但这种拥抱显然是为了出版业的更加繁荣,而繁荣的标志则在于信息传播更加迅捷无误,知识传播更加精准,文明传播更加文明,这一切显然都不是“海量”与技术所能解决的。

潘凯雄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07月24日 11 版

《老龄社会的革命》:我国对老龄社会准备不足
“信托养老”突围养老困境?
别让民间藏书再度流散
内容何以为王
《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
《莎士比亚》
《我敢在你怀里孤独》
《不如游泳》
《重遇未知的自己》
《国外全民阅读法律政策译介》新书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