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张家口联合成功申办冬奥会,其积极作用将在今后数年直接影响这两座城市的数千万居民——本报编辑部选择了数千万普通居民中的5位“特殊代表”,他们用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冬奥会”其实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
于栋林(张家口崇礼县万龙滑雪场总经理):申办冬奥会这一年,对我们雪场的影响非常非常大。比如过去很少有人知道崇礼县,就连张家口市熟悉的人也不多,但是自从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冬奥,张家口和崇礼县的知名度就越来越高。国际体育组织的官员和北京冬奥申委的官员来我们这里考察过很多次,认为我们的雪道质量不错,而且今年来我们这里滑雪的客人比前几年多了将近一倍,以前常来的客人我看着都眼熟,这两年新客人非常多,初学者也特别多。
为了配合申办冬奥会,现在崇礼县有四大滑雪场(万龙、密苑·云顶、长城岭、多乐美地),还有正在修的雪场,去年雪期接待客人应该有150万人次了,估计明年和后年,这个数字增长的幅度会非常大。
孙英杰(中国女子马拉松最好成绩保持者、孙英杰长跑俱乐部创始人):上个月奥林匹克日的时候(6月23日),我还参加了全球华人助威申冬奥的活动,就在奥林匹克公园,活动口号就是“爱冰雪,挺北京”,前后几千人都参加了这个活动。
其实在我看来冬奥会和夏季奥运会除了比赛项目不一样,它们包涵的竞赛精神是一样的,都是鼓励运动员去展现人的运动能力,鼓舞更多的人热爱运动锻炼身体。其实申冬奥本身就是我们国家重视体育的一种体现,我现在的长跑俱乐部已经开了几家连锁店,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喜欢锻炼、喜欢跑步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对跑步的知识不是很了解,容易造成运动伤害,这就需要大家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我相信我们申办冬奥会这段时间,大家会越来越重视体育锻炼的专业性知识。另外必须要说的一点是,申冬奥不光是体育界的事,政府会借助举办冬奥会的机会大力治理环境污染。最近两年碰到雾霾天我们是没法在室外跑步的。都是在室内做一些拉伸动作。所以如果环境能好起来,少些污染,我们的跑步会更加顺利,大家的热情也会更高,身体素质也会更好。
任海江(清华附小马约翰体育教研组组长):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申办冬奥会的消息非常关注,首先因为自己是个体育教师,是体育人;其次我的老家就在河北张家口,现在在北京工作,所以我个人是非常支持我们举办冬奥会的。如果我在北京看了一届夏季奥运会,还能回张家口去看一届冬奥会,我觉得这是特别幸福的事儿,因为我觉得我们国家完全有能力举办一届成功的冬奥会,并且借助冬奥会的举办让张家口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实我工作的清华附小一直就有重视冬季运动项目的传统,学校的冰球队有61年传统了,而且我们所有的体育老师都在学习冬季运动的知识,也会向学生讲冬季运动项目的特点。最近两个学期孩子们的室内体育课重点就是冬奥知识的普及,老师会组织孩子们制作一些冬奥知识的海报贴在学校里。
另外,这个学期的校运会,我们打算以冬奥会的形式来开展,比如每个班都代表一个国家入场,重点讲解一个冬季运动项目的知识。可以说随着申冬奥的进程,我们学校的孩子对于冬奥知识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了。这些知识本来就是我们体育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孩子们只有了解多了,才会逐渐对冬季运动项目产生兴趣,才会在课余时间去参加滑冰这样的项目。
胡韬泓(北京景山学校五年级学生,冰球爱好者):我今年11岁,我是景山学校五年级学生,也是北京首体世纪星冰球俱乐部成员。我从三岁半开始学习滑冰,第二次上冰的时候,我就让妈妈帮我换上球刀,因为我更喜欢这个冰球鞋的样子。
第一次穿上护具的情景已经模糊了,但是我记得我当时一下子魁梧了许多,好像变成天下无敌的英雄了。我们国家申办的是2022年冬奥会,2022年的时候我18岁,我特别想和国外的冰球运动员一样,在一个非常正规的比赛场地,为祖国的荣誉而战,我特别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如果我没有成为职业冰球运动员,我也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志愿者,为运动员们服务,这同样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实现自己的冰球梦想。
徐济成(新华社高级记者,冬奥申委新闻宣传部副部长):能够在现场见证北京联合张家口申办2022年冬奥会成功,真的是无比激动。作为申奥团队中的一分子,在这一刻感觉到,过去一段时间的辛苦工作,终于得到了最好的回报,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于我个人而言,我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采访过多届奥运会,以及其他世界大赛,北京奥运会时,又亲身参与过媒体运行工作。我深知组织、运行一届奥运会是多么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这些经历如今都成为我职业生涯和人生的宝贵财富。更想不到的是,这些经验还能再用一次!
7年之后,我已年过六旬,如果有可能,不管以什么身份,我都希望能够再度参与到冬奥会中来。我还想说,获得申办权仅仅是一个开始,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