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似乎是我们很多人感同身受的志愿服务的至高境界。但具体到如何“赠玫瑰”更符合服务对象的真实需求,并在服务结束之后真正让付出辛劳的志愿者感受到更多积淀内心而又袅袅不绝的“余香”,感受到精神的升华,却是志愿服务不断深化所必须面对的现实话题。面对这一值得思考和不断探索的课题,来自山东师范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和青春智慧,给出了比较完美的回答。
7月1日,天下着小雨,贵州省长顺县营盘中学的学生整齐有序站在校园,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又一次要与河北工业大学的老朋友们见面了。这次,和他们一起迎接老朋友的还有长顺电视台的记者,大家期待着共同见证这一特殊的时刻——河北工业大学净水计划启动仪式。
支教之余研发出一套“饮水机”
说起来,此次饮水计划源于一次支教服务。2013年8月,河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组织第一批志愿服务团队赴贵州省长顺县营盘中学支教,在这期间,他们发现当地农村地区,尤其是中小学饮用水困难且水质堪忧。
“当地以雨水、地表水为主要饮用水源,水窖中浮游生物和藻类大量生长,过滤设备简单。”这是支教队员们能够实际看到的。而经过实验检测,水中各项指标均已超出国家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所规定的范围,细菌滋生……支教团队成员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在第一时间向本校环保协会发出支援信号。
经过商议,他们决定共同开展此次志愿服务项目——饮用水净化。
于是自2013年9月以来,这支研究生支教团队就承担着双重任务:支教、净水。作为前方联络员,他们对当地情况进行考察,协助校环保协会一起组织人员经过实地调研、取样检测、分析设计、定制设备等一系列环节。
之所以选择自主研发,是因为考虑到目前成熟的设备造价和后期维护费用都比较高,而且有很多功能不适合营盘中学,去掉这些功能又会影响净水效果,考虑再三,他们决定自己动手研发。
整个研发设计期间,技术组随时与支教团队沟通联络,先后两次前往营盘中学实地勘测。为的是将成本和维护费用降到最低,打造一款经济实用的专业净水设备。
最终历时一年多,于今年7月,由该校师生自主研发的净水设备正式启动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该套设备顺利完成调试安装,运行一个月,效果良好,成功解决了营盘中学全校300余名师生正常饮用水困难。
颠覆支教的刻板模式
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研究生支教团队作为纽带,依托环保协会志愿服务平台,河北工业大学成功地为营盘中学师生们带去了这款“私人定制”的饮水净化设备。在校党委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全部设备制造和运输费用共计1万多元全部由河北工业大学承担。
“该净化设备采取‘一对一’的设计研发模式,充分考虑到当地的水质资源,而且具有制造维护成本低,操作简单——只需要向水中加入相关药品即可、处理效果好的突出优势。”此次项目的设计研发者孙天雨熟练地向大家介绍着该产品的种种优势。
现在,支教团成员除了备课、上课,会时不时出去“逛逛”。净水设备不能只投放不维护,定期对设备和水质进行检测和维护,才能确保设施安全运行。目前支教队员们承担着这一特别的角色,以便有问题会随时和技术团队沟通。
对于很多大学生而言,支教只不过是简单的传授知识。不过,河北工业大学的支教团则对支教内容重新定义,不仅对支教的学校个性化定制服务,切实改善孩子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志愿服务评价体系能否创新
志愿服务如何评价?这不仅关乎之前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更决定了之后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方向。在各种志愿服务遍地开花的时期,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已经步入瓶颈期,这就需要通过尝试志愿服务评价体系的创新来引领志愿服务发展。
“志愿服务项目好坏,很关键的一点是效果如何。”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卢德平教授与其他参与此次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评委们对此有着一致看法。而对于效果的定位,不能固守传统的思维——只看帮扶对象是否有所改善。志愿者通过服务活动是否自身也同时获得提升,同样需要关注。
“志愿者本身的需求和积极性的满足同样重要。”只有保障了志愿者的基本需求,满足其精神需求,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志愿者活力,确保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性。”卢教授提醒大家,志愿服务不能只看“疗效”,还要重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是否具有全国推广性等都是创新评价体系过程中需要被重点关注到的。
本报记者 章正 实习生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