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终于翻过这一篇了!”站在刚刚投入运转的西藏昌都500千伏变电站的厂区里,昌都市副市长尼玛多吉向记者形容起川藏联网工程给这里的电力状况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在昌都分管电力的副市长位置上,尼玛多吉比一般人更能深刻地感受到昌都在发展过程中长期承受的“缺电之苦”。
昌都位于西藏东部,紧邻四川和青海藏区,在藏区和谐稳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历史原因影响,当地电力发展严重滞后,电网长期孤网运行,网架薄弱,电力供应紧缺和无电人口问题十分严重。
“过去一到冬季,50万人的用电得不到保障,没办法只能拉闸限电。”尼玛多吉说,无奈之下,只能先保证学校、医院、金融机构的用电,很多工厂因为停电被迫停工,损失严重。
“除了铜之外,昌都还有很多矿产资源,但因为电力不足,大多没有开发。而有了电网,我们丰富的水能资源也可以开发转化成电能,输送出来。”一说到这些,尼玛多吉的语气里就充满了惋惜。
最让他感到痛心的是,昌都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很多好的项目,比如,矿泉水、药材加工,“招来之后,因为解决不了企业用电问题,最终只能放弃。”
同样,缺电问题也拖住了昌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一到冬天,很多宾馆关门,有的宾馆空调都贴了封条,成了摆设。”
好在这种用电困境终于画上了句号。去年底,总投资66.3亿元的川藏电力联网工程投入运行,结束了西藏昌都长期电力孤网运行的历史,将解决昌都地区近50万人口的用电问题,为促进川藏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此项输变电工程,地处川藏高原腹地,穿越高海拔、低气温无人区,沿线高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技术难度极大。不过,经过8个月的努力,国家电网公司等40多家参建单位、两万余名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提前半年竣工,创造了世界高海拔地区电网建设“零死亡、零伤残、零缺陷”的新纪录。
“下一步,我们将实施好电网延伸工程,把电网覆盖到县、村、户,让所有农牧民都能享受到‘大电网’带来的福利。”尼玛多吉说。
对于昌都500千伏变电站隔壁的卡若镇瓦约村村民来说,他们无疑是“电力天路”的首批受益者。
“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冰箱等家电,就连打酥油茶都用上了机器。”据村民向巴森格介绍,过去村民种的是青稞和小麦,现在开始转型种植附加值更高的经济作物。他告诉记者,因为电力供应得到保障,村里开始扩大温室大棚的规模,目前已拥有137座,共计270多亩,每座大棚每年纯收入8000多元。“现在公路边、昌都市城区,都在卖我们的西瓜,可甜啦!”
除此之外,村里还发展集体经济建起了石材厂,同时组织村民成立了运输队,将砂石销往昌都城区作为建筑原料。“如果电都不能保障的话,哪还能建厂呢?”向巴森格笑着说。
因为电力保障不再成为问题,河北籍企业家王宏军果断地在昌都经济开发区建起了恒久钢构公司,“过去大型钢构都是通过川藏线运进来,成本特别高,现在我们就地生产、就近安装,为业主降低了成本。”在他看来,选择在昌都建厂,商机无限。
因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招商环境日益优化,截至目前,昌都经开区累计招商接洽投资企业217家,注册落户企业59家,注册资金12.73亿元。开工建设13家,投产8家,累计实现税收4774万元,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1亿元。
“昌都是西藏水能资源储备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并流,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达4000万千瓦以上。”据尼玛多吉介绍,昌都还将加快实施水电开发,目前已规划49个梯级电站,并已进入设计阶段。“下一步,将昌都的能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建立起藏电外送的能源接续基地。”
本报记者 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