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要用语言去压倒对方
说理,是公共生活和私人交往中常见的表达方式。说理意味着说话双方对彼此的尊重,意味着在交换彼此观点中“求同存异”的态度,意味着现代社会思想和价值交流的多元化。说理的前提是理性的独立思考,而非“道听途说”“信口开河”。但是,随着信息的碎片化,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理性思考信息的真实程度,逐渐演变成越来越多的“以讹传讹”。
人们的思考缺乏理性,表达同样缺乏理性,当私人言论发到网络之后,就变相成为公共言论。因此公共说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粗俗、贬低他人、挑剔和刁难的语言在网络上处处可见,我们不能回避也不能选择无视,今日网络上的辱骂针对的可能是他人,明日针对的就可能是我们自己。
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无理取闹”“蛮不讲理”成为一种常见的表达方式,人们开始以“语言暴力”为乐,“胡搅蛮缠”变成一种“说话技术”。近几年屡见不鲜的“微博对骂”,让很多原本在互联网匿名掩护下的恶劣言行蔓延到现实生活中。社交平台已经变成公共生活中理性缺失的“重灾区”。
人类表达是为了与外界交流,要表达的其实就是我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同时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感受,以此达成彼此的了解和沟通,而不是用语言去逼迫对方认可自己甚至是要压倒对方。因此,要提高公共生活质量,必须从提高公民素养开始,而独立思考能力和公共说理能力就是最重要的公民素养。
基于上述问题,杨眉教授在2014年9月至12月在一个有5位学生的研究生班上,进行了“独立思考与说理表达”的训练。
这是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
独立思考部分主要是老师要求学生对“3分钟演示世界几千年的变化”的视频进行质疑、证实证伪,分享证实证伪过程中的思考并做总结与反思。同时针对视频中所提出的“变”找出这个世界仍然存在的永恒,之后老师进行总结整合,同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最后由王茉将大家的思考也做成视频,全部过程累计用了119个小时。
仅有独立思考能力是不够的,还要同时具备得体表达思想的能力即说理能力,因为公民社会需要具备“公共理性”和有说理能力的公民。为此,老师又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公共说理教育”,指导学生做说理表达训练。
训练采用的教程是《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针对当前中国社会公共言论混乱无序的现状,作者徐贲认为说理可以成为明亮的对话,是一种因自由、理性而可持续的公共交谈。他以自己在美国高校教授说理写作课程的经验为基础,用十八篇各自独立的“随笔”阐述了“公共说理”各方面的问题。
在分析与讨论中,同学们逐渐接受了书中的观点,并对公共说理产生了兴趣。公共说理是要通过交流、说服来达成共识。公共说理不是吵架,说理的目的是要尽量消除人际意见对立,化解分歧。说理教育不是为了使人论辩获胜,也不是单纯的技能传授,而是与人的文化教养和道德素质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阅读与讨论中达成的共识是:在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的交流,是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可能对别人有说服力的话语形式。
整个阅读与讨论的过程中,大家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发生着变化。比如张倩同学就谈道:“课堂上的学习也影响了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处世方式。课堂上的观点交流让我认识到每个人的想法有多么不同。要去面对不同,去接受不同。”
补上“公共说理”这一课
我们在阅读、讨论之外还做了公共说理的替换练习。
替换练习的方法包括:一是用书中的例子做练习,比如要求假设想买车和反对买车的双方用“图尔敏论证模式”说服对方;二是练习对所要讨论的问题先给出定义,因为人们想要说服对方时,产生争议的往往是“看法”而非“事实”。所以,弄清楚什么是看法,什么是事实就变得尤为重要。而这点就涉及对要讨论的概念下定义的问题。练习中我们意识到,讨论前要对相关概念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否则逻辑推论就无法有效展开。
比如,我们就“是否废除死刑”所做的说理练习。老师先让我们谈自己的看法,就是否应该废除死刑这一命题说出自己的主张。有人主张不要废除死刑,也有人主张废除死刑。之后大家给出了各自的理由,有人认为死刑具有最强的威慑力,如果废除死刑可能会导致犯罪率上升。也有人认为,法制成熟且健全的时候应该考虑废除死刑,因为生命是一个人最宝贵的拥有,无论因为怎样的原因去干涉他人生存的权利都是残忍的。
……
说理练习之后再去看徐老师书中的范例,那个中学生就是否应该废除死刑的五段式作文逻辑层层递进,言之有据,给出了充分的理由说明为什么要废除死刑,还有事实和数据作为证据支持。通过这篇文章我们也看到了中国和西方在公共说理教育上的差距。
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还学习到不但要得体地说理,同时也需要做一个有教养的听众,无论什么事,优雅的方式才能招人喜爱。
一个人是否有说服力与他个人的诚信是密不可分的,信誉是说理表达中一个重要的要素,一个人越有信誉,他讲的话就越容易被人接受。信誉包括:在行与可信。在行,就是他在说理的问题上有专业的知识,可信就是他正直诚实。练习说理表达的同时,也可以检测自己的信誉度,它可以作为衡量诚信的标尺。
最后谈到情绪。在说理时,所使用的语言最好是准确、明白、诚实的,要避免使用感情色彩过于强烈的词语。同时,在说理中使用抽象的词语会使人忽视个体的遭遇。说理过程一定要注意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同时还要注意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共情”),要注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不希望别人在讨论问题时咄咄逼人穷追猛打,你也不要如此去对待别人。
理性地生活理性地解决冲突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说理能力,老师布置课外阅读的书目中还特别包括了《罗伯特议事守则》和《非暴力沟通》这两本书。前者是保证公共说理时的程序正义,而后者的理念和技术则为公共说理提供了方法。
通过一学期独立思考与说理表达的学习,大家都逐渐爱上了这门课程。
首先,独立思考训练让我们在面对井喷式的信息量时学会了质疑,学会了多问一句“这是真的吗”,从而不再偏听偏信盲目跟风。思维训练则潜移默化地给大脑充了电,不管你想的是对是错,重要的是自己的判断而不是别人的想法。
其次,说理表达是一种优秀的个人特质,在公众生活中大家都说理肯定是美好的,在遇到冲突时自己主动说理也是值得肯定的。课程过程中,大家开始逐渐将课堂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比如在学校组织的辩论赛中,我们注重不使用攻击性语言,不以输赢为目的,而是以明理为目的,让台下的观众获得某种启迪。
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非理性言语也能从容面对并用说理表达去解决问题,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具备公共说理习惯的同时,积极影响周围的人,是这门课带给我们的最大收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王茉 张倩 李正阳 王京 指导教师/杨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