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三下午是35岁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医生陶勇例行出门诊的日子。
8月19日,周三。按照正常出诊时间,陶勇一般会看30个病人。这次,陶勇又加了40个号,一直忙到晚上九点半,没吃晚饭的他才结束“半天”的出诊时间,打车回家。
对陶勇而言,这已经是一种常态。“医生这个行业可以选择,你可以累,也可以不累。但是每个行业想做好,都不容易。”
如今的陶勇,是患者眼中公认的“好脾气”医生。可是2002年陶勇刚进入医生这个行当时,如同所有入行的新人一样,最开始既被“不讲理”的患者气着了,也曾有过措辞不当“气到患者”的时候。
慢慢地,陶勇从浮躁走到安静,这是所有行业所有人成长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原因不少,很多问题不是医生能解决的。陶勇认为,对医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少抱怨,通过一些智慧和方法,减少医患交流的障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才是医生对解决医患矛盾的实际贡献。260万医护人员,如果身边都能营造正能量的环境,就可以带动很大的能量。”
陶勇的原则很简单:交流中,一定不要把患者看作对立面。“患者的目的很简单,就是想把病看好。那医生就换位思考,尽量帮助患者实现这个心愿。”
最重要的,医生没有必要花主要精力在非医疗矛盾上。
在成长的过程中,陶勇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使用不同的小技巧。比如很多患者总是问一些相同的基础性问题,陶勇干脆开始写一些科普文章,请助手帮忙把打印好的科普文章送给提问的患者,或者加上患者的微信,直接发给患者。
陶勇也会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好大夫在线网上,他通过网络回答患者的问题,彼此都节省了很多时间。
陶勇所从事的领域——葡萄膜炎是一种慢性病,总是复发。别的科室的患者可能越看越少,他的患者却像滚雪球一样,再加上患者之间的口口相传,陶勇的病人越来越多。
患者多了,排队时常有不愉快发生。陶勇发动老患者做志愿者,自动维护秩序,尽量让大家看病时心情都愉快一些。
“要让病人成为正能量的传播媒介。”这是陶勇的一个窍门。
陶勇出诊不仅仅局限在医院,他还去社区,也去深山老林。
陶勇曾经三次参加国家卫计委和香港健康快车慈善基金会联合举办的中华健康快车行动,为贫困患者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为贫困患者实施免费白内障复明手术逾两千例。
一次,健康快车开到深山里,遇上了一位80多岁无儿无女的老太太。这位老太太白内障病情非常严重,眼睛眯成了一道缝。当地医院不给老太太做手术,又没有人陪着她去大医院做手术。
做还是不做呢?陶勇一样面临着难题:万一出事,会惹麻烦;可是不冒这个险,自己心里又愧疚,不能帮老人家实现在有生之年重见光明的愿望。“这就如同路边见到别人跌倒却不扶起来一样。”
陶勇与老太太商量,老太太特别开明:小伙子,你能帮我恢复视力,比啥都重要,做坏了也不赖你。
老太太的一只眼睛恢复了视力。她高兴地纳了很多双鞋垫送给乡里乡亲。自己没有办法出山,她就托邻居把鞋垫带给陶勇,一同带来的还有一封信。
这封信让陶勇动容:医生担心像我这样的病人会闹腾。我们不会埋怨大夫,即使做坏了,我也不会怪你。因为让你顶着风险去治了。
“很多时候,人都把对方想坏了,别人不见得都像你想的那么坏,即使帮坏了,也不一定埋怨你。”陶勇说。
一8岁的小女孩因白血病骨髓移植手术并发症而失明。“总是想把事情做到最好”的陶勇接下了这个患者。大年初一,他从家里赶到医院,开始第一次治疗。
小女孩家境不宽裕,父母都是普通职工,陶勇尽量照顾这个家庭,在治疗过程中,一些在他能力许可范围内的费用,能免则免。
半年过去了,小女孩痊愈了。感激的父母包上一个红包送给陶勇,陶勇没要:要你的钱我会愧疚。
小女孩参加了一个白血病儿童的画画比赛,最后得了5000元的奖金。陶勇组织他们与另外一位患者见面。那位患者是位男孩子,得了恶性肿瘤,家里很穷,父亲白天带着他看病,晚上去卖报纸。
小女孩的父母从奖金中拿出1000元,捐给了这位患肿瘤的男孩。
陶勇一直坚信:“人性中总是有善的一面存在。”
也有患者向陶勇要手机号,陶勇给了。“其实心里更踏实,麻烦事情更少。”他说,“你要相信,多数患者不会没啥事就给大夫打电话”。
河北一位农民的小孩患上了弓蛔虫病,父亲带着孩子跑了很多大医院,药也没少吃,可是一直没好。后来父亲听说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能治,就带着孩子找到了这里。
治疗效果很好,孩子能上学了。父亲为了表达感谢,给陶勇送来一份特殊礼物——一个大枕套里包着很多带壳的花生,枕套的针脚缝得密密麻麻的。
对当地农民来说,最好的礼物就是花生。跟花生一起送来的是孩子写的一封信,在信里,孩子描述了自己看到黑板、蓝天和绿色植物的喜悦。
几乎每次出诊,陶勇都会感受到来自四面八方患者的心意。患者送的东西不值什么钱:蜂蜜、土鸡蛋、自己画的画、自己做的腊肠……
陶勇没有办法拒绝这份心意,他邀请同科室的同事一起分享这份心意。如同那位老太太纳的鞋垫一样,陶勇就把它垫在鞋里。它总会提醒你,医生这个行业是值得的。
(“医患之间”专题采访的医生张骞、陶勇、侯晓彤、詹庆元、陈煜、陈威、龙笑均为“2015首都十大杰出青年医生”)
本报记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