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0月12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患者:康复源于信任,不能非专业指挥专业

本报记者 史额黎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0月12日   06 版)

    30多岁的杨立臣回忆自己的康复过程时,最先想到是自己在医院醒来的那一刻。

    2009年11月23日,杨立臣在昏迷7天后醒来。他发现自己被捆在病床上,身上、脚上、气管里都插着管子。随后的几天,他不能说话,只能通过写字与人交流。“是不是永远不能说话了?”他写道。

    最初,杨立臣因为发烧40多度,被送入北京某三甲医院就医。但是,在这家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中,他始终无法吸入氧气。连续被三家三甲医院“宣判死刑”后,他的家属抱着一线希望,联系了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权威科室——北京朝阳医院。

    杨立臣的弟弟杨中臣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那时他们家属已经绝望了。时任北京朝阳医院RICU(呼吸重症监护室)主任医师詹庆元提出,可以进行人工肺的手术。在当时的北京,人工肺还没有成功案例,詹庆元详细谈了风险和费用。出于对医生的信任,也考虑到哥哥的危急情况,杨中臣决定“搏一下”。

    手术后,在人工肺和斯沃(一种抗生素)的联合作用下,杨中臣感到哥哥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每次离开RICU时,詹庆元还会拿着材料详细告诉他,哥哥的哪些指标有所好转。尽管只知道白细胞数量减少的含意,但杨中臣仍然觉得很踏实。

    杨立臣记得,在RICU期间,詹庆元每次过来都会和他握手,并不害怕被传染上疾病。而且,在他康复后回医院复诊时,詹庆元也会联系肺功能检查的科室,还帮他把随身携带的氧气袋充满,生怕北京拥挤的交通耗尽袋中的氧气。

    康复后,杨立臣一直和詹庆元保持联系。每逢节日,他会给詹庆元发个短信,感觉不舒服时也会打电话咨询一下。去年,两个人谈到医患关系时,詹庆元还开玩笑说:“咱俩不是挺好的嘛。”

    杨立臣觉得,他的康复源于对詹庆元的信任。当时情况紧急,他的家人告诉詹庆元放开手脚做,不要有顾虑。“你老是埋怨这,埋怨那,非专业指挥专业,那只能自找麻烦。”

    杨立臣还认为,医生不是什么病都能看好。如果说没救活的话,医生尽力了就行,不能赖人家。他经常鼓励自己9岁的儿子好好学习,将来好报考医学专业。“毕竟这是救人命的事、积德的事。我这辈子欠医生的、欠詹大夫的,儿子要有本事当个医生,也算支持吧!”

    与杨立臣类似,宋玉也是在鬼门关上被抢救回来的。

    2013年3月27日,宋玉突然开始大咯血,随后被紧急送往北京朝阳医院。在住院的前三天,她大概咳了2000多升血,咳出的血液淹没肺部,她的生命岌岌可危。

    到了住院的第五天,急诊科将所有能想到的医疗手段都用上了,但仍无法给宋玉止血。参加专家会诊的詹庆元说,病人已经不行了,必须要做人工肺。

    宋玉的丈夫刘磊说,当时宋玉的肺部功能极弱。“詹主任也不是有把握一定能抢救过来。但是,我分析,这可能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解决方案了。”

    人工肺的费用昂贵,刘磊透露,6天的人工肺治疗,他们大概花费了10万元左右。在决定治疗之前,詹庆元左右平衡了宋玉的生命危险和家属的经济负担,建议马上手术。

    宋玉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之前所有大夫都说没有办法,她的母亲当时已经绝望了。“詹大夫也没说肯定能救,但是他说能保证几天之内这个人还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要干什么,他会有解决方案。”这些话,让患者家属踏实下来。

    方案确定后,詹庆元没顾上休息,直接就让医生护士准备手术,从晚上6时多一直到9时多。“当时是四月,詹医生出来时,浑身全湿透了。”刘磊回忆。

    装上人工肺后,宋玉的生命特征马上平稳下来,血氧回到了正常水平,也可以联系其他科室进行别的手术了。后来,宋玉又转入RICU病房住了将近30天。其间,詹庆元从朝阳医院调到中日友好医院。宋玉和刘磊都觉得,既然詹主任工作调动,原来的事放下了,也是人之常情。没想到,詹庆元到中日友好医院后,仍然给朝阳医院RICU打电话,询问宋玉的病情、进展情况和治疗方案。

    这件事让宋玉夫妇非常感动。他们觉得与詹庆元素昧平生,但是詹庆元的医术和医德让他非常佩服。宋玉康复后,刘磊制了一面锦旗,特地来到中日友好医院送给詹庆元。

    宋玉说,沟通和体谅才能够创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果一个医生能够认真地为患者讲解病情,说清楚治疗方案,患者肯定是会信任医生的。但是如果医生很笼统地回答问题,也不顾患者的疑虑,那患者就会到网上乱查了。”

    宋玉还觉得,有的医生可能只看本科室的病,其他职责范围外的话不多说一句,这种行为同样会让患者产生疑虑。其实,如果医生能够建议患者去哪些科室再做检查,可能患者就会对他心存感激。

    (应采访对象要求,宋玉、刘磊为化名)

本报记者 史额黎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0月12日 06 版

医生的幸福时刻
“房地产+”或决定房企的未来
要让患者成为正能量传播者
患者:康复源于信任,不能非专业指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