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官方微信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荣誉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的

——记威廉史密斯奖最年轻获得者、国防科技大学博士汤俊

李治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5年11月18日   01 版)

    北京时间11月9日,成立于1847年、拥有遍布140多个国家逾11万名会员的英国机械工程协会,将该协会的威廉史密斯科学奖首次颁给中国学者汤俊——一位国防科技大学的27岁博士。

    该奖每年只授予1人,用以表彰本年度全球航空航天领域最佳原创论文第一作者或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30多年来,仅有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主任伍德罗·惠特洛金、荷兰航天航空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凡·图伦等21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汤俊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获奖者。

    获知消息后,汤俊的老师、同学和朋友纷纷对他表示祝贺。但远在欧洲的汤俊却很淡定,他的微信朋友圈上一次更新的内容还是教师节时的一条祝福信息。获奖的汤俊说,荣誉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的,领完奖的第二天,他就直接返回学校一头钻进了实验室。

    出生在安徽安庆的汤俊,从小喜欢阅读,涉猎广泛,尤其对历史书籍更是爱不释手,平时不爱说话的他一聊起历史来就滔滔不绝。大一新生训练刚结束,他会在每晚熄灯前组织宿舍里的同学开“卧谈会”,谈论时政、畅聊理想。

    到了大二,汤俊被任命为学员骨干,参与学员队日常管理,由于学的是指挥自动化专业,汤俊在管理中也引用了系统规划的理念。2007年,学校迎接教学评价考核,学员队和学员承担的学习、训练任务很重,不少同学都觉得时间不够用,压力很大。在队干部的指导下,汤俊将工作细化到天,还帮助其他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制定计划,尽量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率,让大家把时间用足用好,最终学员队以优异的成绩顺利通过考核,他也收获了“汤司令”的美誉。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汤俊除了有天赋之外,还是一个勤奋的人,“坐得住”是他最大的特点。本科时,只要不上课、不训练,他就在图书馆,一坐一整天。他习惯看完书后作读书笔记,大四毕业前,已经确定保送研究生的他,把多年的读书笔记加上自己的心得体会整理成册,自费出版了专著《大国尚武》。

    研究生阶段,汤俊丝毫没有放松,每天一大早他就赶往试验室,晚上10点后才回宿舍休息。到了周末,许多同学外出游玩,汤俊还在试验室里做实验。

    在西班牙巴塞罗那攻读博士学位时,汤俊也很少游览这座加泰罗尼亚名城,教室、试验室、宿舍“三点一线”成为生活的常态。正是凭着这种劲头,汤俊成为导师Miquel Angel Piera教授第一个两年半(学制四年)拿到博士学位的学生,此次获奖的论文正是他读博期间的一篇学术论文《空中防撞系统(TCAS)改进》。

    2013年年底,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学习的汤俊准备着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在国内和国外导师的指点下,他把改进空中防撞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此前,全球范围内关于空难的报道时有发生,而近年来无人机的大规模使用也极大影响着民航飞机的飞行安全,于是他萌生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想法。

    然而,在实际研究中困难接踵而至:此前很少有人发表过相关文献,参考资料基本没有;建模工具不会用,全靠自学;导师和同学是西式英语,他是中式英语,有时词不达意,沟通不畅……

    但最大的困难还是课题研究如何与现实情况最大限度接轨。由于这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课题,在进行初始态势模拟时,既要考虑飞机自身飞行的经纬度、高度、速度、性能等,又要兼顾影响飞行的天气因素、所研究空域的飞行器密度乃至飞行员在危机情况下的可能反应与反应时间等,构建模型的难度非常大。

    在面对科研瓶颈时,独自在外求学的他看到别人课题研究总比自己顺利,自我质疑的消极心态也日益凸显。其间,课题研究数次停顿,汤俊也想到了放弃。但此时来自国内的鼓励给了他继续前行的动力,国内导师定期和他探讨课题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方向。凭着本科和硕士阶段的厚实积累,他迎难而上,运用系统工程思想,将难题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然后再优化统筹,有机融合。同时,他主动克服消极心态,及时总结阶段性成果,每学期争取写一篇SCI论文送审,用审稿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和校准方向,逐步增强信心,也进一步了解同行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度。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7月,最早参与空中防撞系统研发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林肯实验室和欧洲航空安全管理机构委派专家组成答辩委员会,对汤俊的研究进行了鉴定,认为其提出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防撞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这一成果纳入新一代空中防撞系统改进规划中,并将他的论文推荐给英国机械工程协会。

    对于这篇论文,英国机械工程协会评论道:这篇论文的作者解决了空中防撞系统建模验证中的一些难点。随着空域密度不断增加,航空管理出现了很多挑战,空中防撞系统也提高了对日益增加的碰撞风险的关注,但是现有的辅助系统并没有考虑到提供给飞行员的预警信息具体影响。这篇重要的论文提出了一个创新方法,用来分析高密度空域下可能会出现碰撞事故的态势。尽管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提出了一个对未来空中防撞系统具有可直接采用的方法。

    如今,刚刚学成回国的他,在科学研究的战场上又开始了新的“攻坚战斗”。

李治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15年11月18日 01 版

习近平主席抵达菲律宾马尼拉
荣誉是暂时的,奋斗才是永恒的
“双创”黄金时代呼唤创业英雄
第十四届“挑战杯”中航工业全国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开幕
“寻访2015年大学生创业英雄”活动颁奖典礼举行
海上救援
“禁区勇士”胡洪炜
第16届深圳读书月“鲲鹏文学奖
——全国打工青年诗文大赛”征稿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