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伊斯兰国”问世以来,有关该组织的新闻报道便成为频繁见诸报端醒目位置的“吸睛词”。11月13日“伊斯兰国”又在法国巴黎制造129人死亡、数百人受伤的惊天大案,从而让“伊斯兰国”再次成为全球媒体轮番播报的“高频词”。事实上,仅仅几个月前,法国刚刚遭受与“伊斯兰国”存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数起恐怖攻击,短短数月时间极端组织再度将枪口对准法国。那么“伊斯兰国”为何会虎视眈眈地“盯上”法国,将巴黎选定为袭击目标又有何用意呢?
第一,报复“敌人”、转移视线、振奋士气。今年“伊斯兰国”尽管攻势依旧迅猛凌厉,战果却斩获不多,正面战场始终没有出现去年那样一路高歌猛进、攻城拔寨的景象。虽然“伊斯兰国”也积极进行战役战术调整,采取在东线伊拉克方向屯兵固守、徐图缓进,而在西线叙利亚一侧“火力全开”的西进东退、西攻东守策略,试图极力避免陷入双线作战的泥潭,但在美俄的合力夹击和国际反恐联盟的大举反攻下,还是展现出由盛转衰、疲态渐显的迹象。此外,极端组织多位身居要职的战地指挥官在美军“精确打击”与“连根拔除”相结合的点穴式特种战中先后毙命,一定程度上也使“伊斯兰国”的信心和斗志受到重创。在此背景下,“伊斯兰国”需要寻找伊拉克和叙利亚之外的第三战场,以减缓当下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的不利态势。因此,他们此时对法国下手,一来是报复法国政府“助阵”反恐联军参加打击“伊斯兰国”的行动,从而在民众中间营造恐惧感和震撼性;二来通过侧翼牵制可以转移国际社会注意力、减轻伊叙方向承担的沉重压力;其三力争开辟新战场、赢得新战绩来扭转战局颓势,弥补和抵消在伊拉克和叙利亚战场失利的影响,同时也能起到提振士气的效果。
第二,探索尝试战法转型。与“基地”组织擅长进行非常规、不对称作战的手法不同,尽管听令“伊斯兰国”指挥和统管的下属支脉和“藩臣”团体遍布世界多地,但“伊斯兰国”更倾向于采取正面阵地交锋的方式来赢得军事胜利,并且在“伊斯兰国”所控制的地域内拥有完整明晰的“施政方针”和“治国方略”。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伊斯兰国”更像是组织有序、管理严密的国家实体,而“基地”则纯粹是依循跨国组织模式运作的政治单位。而这次巴黎暴恐行动中,“伊斯兰国”则使用有组织、有预谋的“独狼”行径等“基地”组织的惯用伎俩,在城市内多处路段和地点进行重点突击、多点开花的恐怖袭击,令法国安全警卫机构无从下手、防不胜防。不难看出,“伊斯兰国”开始更多采用“基地”组织的惯用伎俩,以团伙策划与个体突袭交叠穿插、内外结合的方式,广泛实施网络化、小型化、人弹化的“游击战”模式,意味着“伊斯兰国”正逐渐尝试向“阵地攻防战”和“恐怖袭扰战”跨界混搭、双向互动的战术风格转型。
综上分析可知,巴黎系列恐袭事件标志着“伊斯兰国”行动方式和危害程度已经升级到2.0版本,该组织已毫无悬念地替代“基地”成为最残暴、最令人发指的极端恐怖组织,并且随着其“诸恐之魁”地位的筑牢加固,将会吸引更多的“圣战分子”或激进团组转投其麾下,进而对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安全构成愈加严重的威胁。此外,更令人感到揪心的是,欧洲地区逐渐沦为“伊斯兰国”暴力恐袭肆虐的重灾区。由于欧洲多国债务危机引发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导致社会舆论和整体氛围排斥外来族裔和异域文化的弊病日益严重,进一步加剧和恶化欧洲社会长期存在的移民融入困境,从而给“伊斯兰国”向本地居民灌输极端激进思想和培育后备成员提供“优厚”的土壤。因此,随着由“伊斯兰国”所引领的伊斯兰极端主义思潮开始在全球范围内挥发扩散,欧美恐怖组织“本土化”“当地化”的苗头随之被助长和强化,未来欧洲饱受恐怖主义折磨的可能性正与日俱增。
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