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3月,在不少毕业生为找工作忙得焦头烂额时,23岁的四川姑娘曾诗然选择了创业。这一年,像她一样涌去创业的90后大学毕业生并不在少数。
根据今年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联合某网站研究院所发布的《就业主力军就业趋势研究报告》显示,自主创业已经成为90后毕业生的第二大选择,高达15.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该调查囊括26万余份问卷,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50多个城市。
“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
“我不想草率地定义我的职业。人生中1/3的时间需要贡献给自己的职业,我希望我做的工作能充分体现我认同的价值观,能让我真正热情和投入地工作。至少在创业前,我还没有找到这样的工作。”从美国康奈尔大学毕业后在硅谷创业的吴雨欣这样告诉记者。
“喜欢创业的感觉”“喜欢挑战”,往往成为这一届年轻人选择创业的重要理由。相较之成败,他们更看重的是过程。
曾诗然本科期间曾被耶鲁大学教授亲自邀请前往访学,担任联合国环境署实习生和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学生助理,作为文科生却屡次在理工科领域获奖。从北京语言大学毕业后,在校表现出色的她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名校offer,在国内办起对接国内外留学资源的留学机构。
从最初只有3个人的小工作室到8人核心团队,曾诗然如今搭建起一个连接国内外留学资源的互联网平台,拥有100多个可供咨询的国外名校生、30多个海外教授。如今该平台已获得清华“创+”种子基金,并入驻清华“创+”平台。而团队成员大多是1992年出生的年轻人,有些还是在校生。
谈及创业最大的感受,曾诗然说,“很忙很忙,但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
根据近日由上海大学生创业者协会(筹)发布的一份关于上海23所高校1075名在校生的《上海大学生创业现状调研》报告中称,有约75%的上海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满怀期待,既羡慕创业者的勇敢和成就,也希望有这样的机会成就自我。
麦可思研究院历年的统计数据也显示,“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始终占据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创业动机第一位。
“我选择创业并不是从一个理性衡量的角度。如果是理性,那么不管从收入水平还是从知名度看,我都会留在原来的公司。这是一种赌博性质的。我尊敬并相信我的合伙人,所以我愿意放弃原本看起来更好的生活。”北京大学阿拉伯语和哲学双学位毕业的盛袁飞工作3个月就辞去了高薪光鲜的工作,和同事在上海一起创业开起了帕尼尼餐厅。
在盛袁飞看来,创业的最大吸引力在于能让他更全面地了解和提升自己。“其实与其说是在创业公司历练了这段时间,还不如说我是既获得了在创业公司才能有的自主权利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也学到很多在大型正规国际公司才能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处理问题的办法”。
不仅是一线城市,类似的大学毕业生创业在二三线城市也并不少见,“互联网在二三线城市的渗透和发展延迟,给当地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更多创业机会,降低了创业门槛。”青松基金投资经理陈寒雪说。
从郑州大学毕业的陈鹏就是其中一员,他放弃了北京的工作机会,在郑州办起自己的视频制作工作室。“回郑州机会更多,互联网的发展如此迅猛,但衍生出来的互联网营销等还没完全下沉到类似郑州这样的城市,虽然开头难,但肯定是发展趋势”。
“不是没想过失败,其实我们的预期就是只有40%的成功率,但我们觉得钱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大家在一心一意地为这事付出。真正的好项目,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成功。”毕业后在杭州办起本地化婚介平台的娄佳男也对创业充满信心。
只有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才能存活
从新公司法实施、年轻人可用一元钱注册公司、无需承担昂贵场地费,到教育部建立弹性学制,允许在校学生休学创业,让想尝试创业的大学生有回到学校的退路,去年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改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等9个部委共同启动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也仍在向“2014~2017年引领80万大学生创业的预期目标”推进。
不仅如此,全国各大高校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创业教育课程、创立创业基地,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北外不仅专门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还设有1000余平方米的创业场地,毕业两年之内的自主创业毕业生可以申请入驻北外创业孵化器获得免费的办公场地,并享受各种创业服务。与北外一样,各高校鼓励扶持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不断推出。
但事实上,根据麦可思此前的数据显示,越来越多毕业后就创业的大学生在3年后选择退出。
“真正走到创业里,你就会发现与丰满的创业理想相比,现实很骨感。” 一名初次创业遭挫的毕业生向记者感慨,“很多创业者感觉到市场对创业项目的要求更高,只有真正有价值的项目才能存活”。
毕业生本身的“年轻”也成了投资人在选择创业投资对象时的“顾虑之处”。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政府部门和高校常年抓创业激励,只激发出学生的创业梦想,却没有激励出成功的创业实践。“问题恰恰出在,抓大学生创业,只重视激励,却忽视根基。如果一名学生缺乏创业的能力和素养,纵有创业梦想和创业优惠政策又如何,无非两个结果,一是在选择创业时瞻前顾后,迈不出脚步,二是就算迈出脚步,在现实创业中,又由于经验缺乏、管理不善而失败”。
出于这一方面的顾虑,不少投资人在投资毕业生项目时异常谨慎。
“我所希望创业者具备的条件和能力,跟绝大多数毕业生的属性是矛盾的。比如,创业者要对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要在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有丰富的人脉,可以快速展开合作;要对行业的趋势发展洞若观火;可以凭借人脉积累快速组建团队等,而这些一般都是绝大多数应届毕业生不可能具备的特点。”国信行健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投资总监柏婷并不看好毕业生创业。
曾诗然也承认90后毕业生相对不够成熟,缺乏足够经验,存在年龄和思维这些外在的限制,但她认为90后也有学习能力强、思维更开放、更易做出调整等独特优势。“希望大家看待的时候不一概而论,不要用带偏见的目光看90后毕业生,创业本身是要试试才知道结果。可能找工作时,还会存在因为冲动找一份不适合自己的工作的情况,创业其实也一样”。
自称对毕业生没有偏见、曾投过毕业生创业项目的青松基金投资经理陈寒雪则把毕业生分成了两类:“一类是不具备创业能力,只是想赶上创业热潮,为了创业而创业的毕业生,这类一旦遇到困难很容易失败,因为他们没准备好走创业这条最难的路;另一类是在校期间就在不断积累创业经验,即使经历了挫折也还坚持毕业创业的人,这类人虽然成功率依然不高,但我们愿意下赌注试一下。”
“创业前对涉足行业要有足够了解,找好盈利模式,创业团队要有过合作经历,对自己要有准确定位,最重要的是要坚持。”面对现实,陈寒雪为毕业生给出了这样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