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归许洁的心中,回国创业就像是“回家”一样,不管多难也一定要做到。
12月6日至8日,由团中央、全国青联、欧美同学会主办的“2015海外学人回国创业周——慧聚创新·协同共赢”活动在天津举行,吸引了近300位海外学人集聚一堂。
“今年能明显感受到海外学人回国创业热情的极速升温。”团天津市委统战部部长王健说,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让创业海归“留得住、干得好”,真正实现“报国有门”。
创业目光更加务实
在“海创周”项目路演中,许洁的儿童多元互动益智媒体平台项目,吸引了好几位投资人的注意。
许洁在动漫行业已小有名气。“我已经在动漫界打拼了快20年。”许洁曾留学日本学习三维动画技术,后在日本最著名的动漫企业就职8年,并担任美术主管。
2006年回国后,曾在中央电视台辉煌动画中心任动画总监,最终她选择创立了自己的翼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许洁的初衷很简单,她要把在国外学到的最先进的技术,结合自己回国从业的经验,打造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动漫作品。
“海归回国创业,关键要找准自己的定位。”许洁说,在国外时她就关注到国内游戏和动漫产业正在快速发展,回国创业后自己的所学刚好有了用武之地。“我选择的项目比较接地气,市场需求也很大。”她说,这些年得到了天津市帮扶海归创业以及扶持动漫产业的一系列政策支持,如初期提供免费场地,提供引导资金和补贴以及展示平台等。
但她清醒地认识到,海归创业要想成功,不能只靠政府帮扶,“不是说你有项目,政府就得帮你到底”。归根结底还是要看项目自身方向性的把握,“到底能不能盈利,市场说了算!”
事实上,海归回国创业“水土不服”的现象始终存在。从2008年起,我国就启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旨在引进并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型学科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近年来,全国各地又创办了各种形式的创业中心、孵化器和创科空间等载体,但在企业与技术对接、高科技人才引进等方面仍存在“落地难”的问题。
具有十年海外留学和科研经历的天津欧美同学会美加分会秘书长张旭说,现在海归人才引进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方面是引进的高科技人才有的不适应国内生活环境,或是存在后续研发不能与海外先进科研机构同步的问题;一方面是海外仍有相当多华裔科研人员拥有高端技术和产品,但对国内创业环境不熟悉,“空有爱国心却报效无门”。
张旭说,他正在打造一个国外科技项目与国内资本对接的平台,一端连接海外高端科技人才和前沿技术,一端连接国内有需求的企业,“我们在海外顶尖大学和科研机构设立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整合当地技术和人才资源,为国内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同时为国内资本走出去提供项目资源”。
海归更看重“软环境”
天津市欧美同学会、天津市留学人员联谊会副秘书长刘胜维说,今年参加“海创周”的海归,既有上世纪90年代出国、已在国外有所成就的“老海归”,又有刚刚学成归来的“小海归”;其中不乏高校顶尖的科学家和国际著名的学科带头人。
如何让这些海归能“留得住”?
刘胜维认为,现在海归更看重“软环境”。几年前,政策支持大多是一些房租减免、税收优惠或是资金支持,“海归创业大多集中在科技含量较高的高新产业,不是一两个学科带头人回来就能干的,整个商业和科研环境才是决定海归落户的关键。”刘胜维说,现在整个产业上下游的生态链正在打通。不仅如此,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津还有一系列配套的人才落户政策。以天津市高新区为例,已有100多人在申领“人才绿卡”。他说,“政策越来越务实,让创业环境越来越好。”
“今年‘海创周’有80多个项目实现对接,20多个项目参加路演。”王健说,‘海创周’活动自2001年以来已开展了15年,共有来自23个国家和地区的5000多名海外学人代表赴28个省(区、市)的60多个园区开展产品发布、项目洽谈和交流。
王健说,要帮助大批海外学人深刻了解祖国各地的“软环境”,认识和发现各地的投资价值与创业机遇,“更重要的是,要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服务,让政策的复合优势发挥集聚、叠加效应,让这里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
本报记者 胡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