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小手”拉着“大手”跑进全民环保新时代

这里的迷人乡愁“记得住”

本报记者 田文生 张文凌 《 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1月20日   04 版)

    编者按:

    2015年1月19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南,深入鲁甸地震灾区嘘寒问暖,走进大理白族农家共话家常,相约独龙族同胞畅叙发展,实地考察铁路建设进展。一年时间过去,这里的情况如何?当地的团员青年和社会各界有何作为?日前,本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2015年最后一天,48岁的李德昌观看新闻联播时,发现习主席发表新年贺词时,身后的书架上摆放着在自家做客时的照片。

    “太高兴了!”他当时一下子挺直了背,身体前倾,希望看得更真切,“毕竟是我家的院子,一下子就看出来了”。

    李骄傲地记得,2015年1月20日,习总书记造访自己的家时说:“看到你们的生活,我颇为羡慕,舍不得离开。”

    总书记当时还说:“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

    “干净、清澈的洱海就是我的乡愁”,这位土生土长的白族人说,小时候,自己时常舀洱海的水喝,“没一点儿怪味”,那时的洱海还有自然的沙滩和草坪,“风吹过来都是甜甜的味道”。

    可是,1993年,当地开始围河造田,机动船溢出了柴油,网箱养鱼也影响了水质。当地人很快就付出了代价:1996年和2003年,洱海两次爆发蓝藻。

    如今,大理的迷人“乡愁”却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向往。这个高原城市成为寄放“诗意地栖居”理想的首选地之一,“文艺小资青年”视其为“让灵魂歌唱”的圣地。

    蜕变渊源当地党政对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的极其重视。

    习总书记在大理视察时指出“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洱海的水更干净、更清澈,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之后,已推行多年的“全民治湖”更上一层楼,2015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稳定,有6个月达到Ⅱ类。

    洱海边的村庄建立起了覆盖村内河道、主干道、湖滩地的定人、定时、定点保洁制度,确保沟渠上游冲下来的垃圾不进村、不入湖,“五级网格”覆盖全流域,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没有死角。

    在这场汇聚了各方力量的持久战中,共青团组织推出的“小手拉大手”活动别具一格。孩子们用稚嫩的“小手”按下了激发生态环保意识的按钮。

    习总书记在李德昌家做客时,43岁的湾桥镇古生村村民施瑞芬也围坐在院子里。她一直是“小手拉大手”活动的积极分子,“我当时就想,虽然儿子念大学了,不能‘拉’了,我还要继续去做”。

    如今,这项品牌活动在大理以更大的力度向前推进。团州委发文部署,几乎所有学生都投身其中,成为高潮迭起的“云南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青少年生态文明志愿行动的重要方阵。

    建设更美的家乡,是37岁的下鸡邑村村民杨瑞凯的乡愁。“我曾网箱养鱼3年,确实对洱海有污染”,他说,鱼塘后来被炸了,但自己参加了养鸡专业合作社,收入并未下降,“更好的生态让我过得更舒心”。

    这是相关企业的乡愁。洱海流域是粮经作物和畜牧业养殖的主产区,每年产生畜禽粪便近250万吨,其中未有效利用的140万吨成为洱海水的主要污染源之一。云南顺丰洱海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入近6亿元,以畜禽粪便为主要原料生产生态有机肥,每年让160万吨牛粪变成“黄金”,削减了农业面源污染。

    这是云南团员青年的乡愁。一年来,云南青年参与生态环保的风气方兴未艾,各级团组织共计开展活动3000余次,覆盖青少年100多万人,影响辐射青少年500余万人,动员100多个环保组织参与活动。仅大理白族自治州就活跃着17支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者队伍;建成14个“青少年生态文明示范县区”。

    这是大理州委、州政府的乡愁。2015年,洱海水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四大类20项工程49个子项目,完成竣工验收28项;大理市和洱源县共建成湿地3万亩。还流转土地8150亩,种植了9万亩绿色水稻等生态植物,建成85个农业尾水生物净化多塘系统。

    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的乡愁。“九湖治,云南兴;九湖清,云南美”。云南省把九湖治理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对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实行“一票否决制”,用环境质量倒逼环境管理转型。一年来,七彩云南保护行动、森林云南建设深入推进,全省水污染防治、重金属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退耕还林还草、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成效卓著。

    “来云南,只记住两个颜色:蓝色和绿色。这里到处都有记得住的迷人乡愁。”旅游者小陈说。

这里的迷人乡愁“记得住”
各民族“一家人”过上好日子
云南年内将进入高铁时代
鲁甸:伤愈的“龙”再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