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任何转体、飞跃和腾空,呼伦贝尔队的邱心怡“平淡”地完成了一套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单板滑雪U型槽动作,观众的零星掌声,可能更多地出于对这名小学六年级学生的鼓励。几分钟前,同一个赛场,世界名将、哈尔滨队的蔡雪桐刚刚以一套惊险、刺激的高难度动作引来全场观众的惊呼。尽管这种反差巨大的情形已经多次出现在本届冬运会的比赛中,但这并不表示冬运会运动水平在下滑,却是恰恰说明全国运动会正在打破传统的格局和界限,以更开放的姿态接纳各种体育人才和社会力量的体现。
冬运会出现大量体制外队伍
这是1月25日中午的天山天池国际滑雪场,女子单板滑雪U型槽团体赛正在进行。12岁的邱心怡与年龄相仿的两名队友石瑀、倪婉萍均以相同的方式完成比赛,没有任何难度动作,只是从U型槽的一头平稳地滑到另一头。
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小学六年级,一人在读初中一年级。她们利用业余时间在呼伦贝尔体校学习单板滑雪,“我喜欢飞驰的感觉”、“我觉得很酷”、“就像飞起来一样”……说到自己从事的运动,三个孩子叽叽喳喳,如同快活的小鸟。
据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志友介绍,2008年以来,为了振兴内蒙古原本基础雄厚但却衰落了20多年的冰雪运动,当地政府和体育部门积极推动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在邱心怡等三人所在的呼伦贝尔盟,所有小学都开设了滑冰课,一半以上的中学开设了滑雪课。当地体校为热爱冰雪运动并具有一定天赋的孩子提供培训。不过,正如邱心怡所说,自己可能并不会成为专业运动员,“父母希望我以学业为重,滑雪只是一个兴趣爱好。”但另外两名队员对自己是否会成为专业运动员无法直接给出答案,倪婉萍表示,“如果运动成绩越来越好,我还是愿意成为一名运动员的”。
但无论怎样,能够在滑雪技能尚不够高超的情况下就参加全国性运动会,三个孩子还是感到无上荣耀,而且,不管比赛成绩如何,父母、学校也已经为她们感到骄傲。
与单板滑雪赛场的这三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样,在本届冬运会的短道、花滑、冰球、冰壶等比赛中,也出现了一些来自专业训练体制之外的参赛队和参赛运动员。他们中的多数,训练水平、竞技实力与专业队、专业运动员的差距较大,但也有例外情况。男子冰球赛场上的承德队,就在本届冬运会引起了轰动,这支由企业投资、遵照体教结合模式培养的体制外队伍,在迎战国内老牌劲旅哈尔滨队时竟不落下风。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杨树安在看完承德队与哈尔滨队的比赛后高兴地表示,希望国内能出现更多的承德队。
全运赛制改革搅动一池春水
“如果不是全运会进行了赛制改革,体制外的队伍是很难参加全运会的。”国家冬季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王志利向记者表示。
本届冬运会,是2014年11月中央巡视组向国家体育总局反馈了巡视情况,2015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发布整改情况之后,国内举办的首个最高水平的全国综合性运动会。
本届冬运会的很多赛制改革均体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向中央巡视组做出的整改精神,诸如取消金牌榜、奖牌榜排名,取消多倍计分政策,取消奥运会成绩代入冬运会等。
同时,本届冬运会对参赛单位、运动员的资格审核也放宽了条件,业余运动员、退役多年的老将等,只要通过了资格审核并有合格的参赛单位,均可报名。
曾经,全运会、冬运会是中国竞技体育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舞台,体制外的队伍和个人,只有挂靠于体制内参赛单位才有参赛的可能,但由于体制外的队伍和个人绝大多数竞技水平较低,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体制内参赛单位愿意接纳他们。
本届冬运会,随着“金牌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以及冰雪运动在国内的升温。不少体制外参赛单位,抱着重在参与而非竞技成绩的想法,出现在冬运赛场。
上海男、女冰球队基本是由上海各业余冰球俱乐部的教练加上一小部分学生组成,在上海队教练马晓军看来,上海冰球队在实力上肯定与强队有差距,但这支队伍的背后是上海日渐兴旺的业余冰球运动,也许到了下一届冬运会,上海队中就会有更多的业余青少年选手。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和参与冰球,这是中国冰球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马晓军表示:“我们参赛不是为取得好成绩,上海市的体育部门对我们也没有成绩的要求,我们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展现中国冰球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成业内共识
上海冰球队对传统强队尚不具备冲击能力,但由企业家张远投资、管理了7年多的承德队,却已经在本届冬运会的冰球赛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出身体育世家、从小就打冰球的张远,是北京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材生,他对冰球运动员的培养和训练有自己的想法。在事业有成之后,便投资、组建了北京浩泰希望冰球队,即现在的承德队。这支队伍的“体教结合”成长之路与国内专业冰球队的培养方式截然不同,加之高水平外教的指导,承德队终于在第一次参加冬运会之际,就成了传统强队的“拦路虎”,引爆了国内冰球界。
“直到今天,终于看到了体育部门、体制内冰球队对我们的一些认可。”张远感慨。其实,回忆这些年组建、培养、管理冰球队的经历,张远和球队遭受过的歧视和排斥实在是不堪回首。
国内的竞技体育环境原先是很封闭的,张远的冰球队从组建开始,就受到体制内冰球队各种手段的打压,去年11月发生的承德队队员被齐齐哈尔队队员在赛场上打成重伤的事件,不过是承德队遭受体制内队伍打压的一个极端例子。
不是积极地面对竞争,而是千方百计地消除竞争,这曾经是国内不少运动队和体育部门管理者的思维。所以,张远和当年浩泰队的出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是因为给国内冰球赛场注入新鲜血液而焕发生机,而是遭到百般刁难。
但张远始终相信,中国体育中一些带有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色彩的独立王国一定会被打破,任何一个行业的进步都离不开竞争和交流。
实际上,在本届冬运会期间,原本称霸国内冬季运动的黑龙江、吉林两省的体育部门和运动队都已经开始转变思维。
哈尔滨男子冰球队主教练王本余对承德队的出现表示欢迎,他认为,国内男子冰球运动水平的提高需要更多的承德队。
黑龙江体育局局长郭铭玉也对体制外运动队的崛起以及西部、南方省区市开始发展冰雪运动表示肯定。一枝独秀不是春,郭铭玉希望看到中国冰雪运动早日春色满园。
内蒙古自治区体育局副局长李志友表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已经在中国体育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不过,也有一些地方体育部门还没有看到中国体育环境趋于开放、包容的动向。本届冬运会的参赛单位达到52个,创历届之最,但也有一部分参加了上届冬运会的省市没有参加本届冬奥会。据知情人士分析,可能是冬运会为“淡化金牌”进行的赛制改革,影响了一些省市的参赛热情,因此不难看出,中国体育界要真正消除“金牌至上”的政绩观,仍需要更积极的改革。
从体育事业到体育产业的飞跃
1月27日上午,乌鲁木齐市、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四个地州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向媒体介绍四地的冰雪运动发展,并推介当地的冰雪运动资源。
这是自本届冬运会开幕以来,新疆第二次向外界隆重宣传、推广当地的冰雪资源。
乌鲁木齐市副市长张爱华作为地方主管体育的行政领导,近几年已经逐步发现,政府对体育的视角在悄然变化。
“以前说到体育,主要就是两个方面:竞技体育的成绩,群众体育的设施建设及活动组织。”张爱华表示,“现在,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更加广泛。体育是绿色、环保、健康的产业,是民生所需、教育所需,是经济转型、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产业”。
新疆这次借本届冬运会东风,大力推介当地的冰雪资源,正是因为新疆已经把对本届冬运会的期待,与发展体育产业紧密联系起来。
按照新疆体育局党组书记李光明的说法,新疆拥有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能够吸引全世界的滑雪爱好者到新疆滑雪、旅游,新疆冰上中心作为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现代化大型滑冰馆,条件堪比美国盐湖城和加拿大卡尔加里两大世界级冰上训练基地,新疆也致力于打造中国的世界级的冰上训练基地。
新疆已经看到了体育产业所能产生的巨大经济辐射作用,李光明表示,冰雪运动的背后是旅游、健康、赛事等绿色产业和冰雪装备器材制造等高端产业,新疆要借助冬运会实现体育产业的大发展。
从狭隘的锦标主义、单纯的全民健身这个小天地走出来,,真正让体育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这也与近两年中国将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积极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理念相一致。
中国体育产业迎来“黄金时代”
2014年10月20日,中国政府网正式公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体育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2015年7月31日,北京联合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三亿人上冰雪”无疑是北京打动国际奥委会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中国的实体经济不断走低,经济转型已经势在必行的今天,体育产业成为不可忽视的一个潜在增长点。
当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体育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中国体育产业占GDP的比重只有0.7%左右,距离5%的目标还有巨大空间;未来10年,中国还有哪个行业能有近10倍的发展空间……近两年,此类的数据频频出现于体育部门领导的讲话、各种体育产业报告之中。在中国体育产业迎来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之时,中国体育所承载的功能、价值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而这种功能、价值的强化也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中。
2014年12月,国际奥委会通过了“2020议程”,北京冬奥会也成为首个在“2020议程”理念下产生申办结果的冬奥会。
可持续发展是“2020议程”的核心。
围绕降低赛会成本、减少不必要投入、淡化锦标强调奥林匹克教育、公平竞争、注重奥运遗产的赛后利用等而进行的一系列改革举措,都体现了“2020议程”的精神。
此时的中国全运会赛制改革、体育产业迎来时代发展契机、北京成功申办冬奥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整个中国体育行业的观念洗礼,也把健康生活、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理念在中国推行开来。
曾有人担心,被“金牌至上”绑架多年的中国体育很难真正走出转变观念的一步,但从本届冬运会看,中国体育与国际思维的接轨已经启动。
本报乌鲁木齐1月2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