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引力波的光
引力波的发现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也在中国科学界引起不小震动。
不过,除了参与的一千多人里有几个中国科学家的身影,连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都说:“目前在国际引力波探测领域,中国的影响几乎为零。”
中国研究者还是凭它获得了社会关注。2月16日,中国科学院披露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引力波探测项目——空间太极计划。它不同于LIGO基于地面的观测系统,将发射3颗绕太阳旋转的卫星进行探测。
除此之外,还有中山大学领衔的 “天琴计划”、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主导的“阿里实验计划”等。后者将与国际团队合作,在海拔5100米的西藏阿里天文观测站建设基地,从地面探测原初引力波。
对外公布这些还处于准备阶段的研究项目,多少带着点无奈。原因就俩字:“没钱。”
王贻芳大声疾呼,科学研究管理体制亟待改革。科研经费制度僵化、对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力度小,都是限制中国引力波研究的重要原因。
基础科学研究就像在黑夜中航行,不仅要忍受漫漫长夜的孤独,还看不到岸在哪里。LIGO团队在“一朝成名天下闻”之前,也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摸索。
别人的研究出成果时,除了羡慕赞许,更须知:有远见、肯投入、能坚持,才能真正促进中国基础科学的研究,也不枉院士们在媒体前的一番呼吁了。
戴进眼睛的屏
谷歌眼镜还没普及,新的可穿戴技术又向我们走来。这次,架在鼻梁上的智能眼镜耍不出什么酷了,最酷的是把隐形眼镜变成电脑屏,直接戴在眼球上。
最近,南澳大利亚大学未来工业研究所的团队,在《应用材料与界面》杂志发表文章称,他们研制出一种特殊涂层,能在隐形眼镜材料上,沉淀一种导电聚合物涂层,通过混合生物相容成分,使覆盖涂层的隐形眼镜既有生物相容性,又有很高的导电性。
团队主要负责人埃文斯教授表示,这项突破性的技术不仅安全,还将“改变游戏规则”,通过它,有可能在隐形眼镜里植入透明的微型电子电路,甚至是图像显示屏。
此前,谷歌还宣布研制出了一种能实时测血糖的隐形眼镜,当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过高或过低,嵌入眼镜的LED灯就会变亮。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埃尼阿克”,是个重达30吨的庞然大物。70年过去了,电脑可以握在手里,还有可能戴在眼睛里。科技发展这么快,说不准啥时候,我的大脑就和电脑成为一体机了。
学会“小强”的招
蟑螂号称“打不死的小强”,绝非浪得虚名。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生物实验室里,美洲蟑螂身负相当于体重900倍的压力,却能顽强存活,不会受伤。
研究者将美洲蟑螂放在两块夹板之间,并用高速摄像机拍下蟑螂通过夹板的画面。他们发现,当甲板间隔大约1.27厘米、与蟑螂“身高”相当时,蟑螂能自由行走;0.6厘米,蟑螂依然全速行进; 0.25厘米,它们会在夹板之间挤压自己的身体,凭借胫节上带有感知能力的刺毛,与夹板摩擦,推动自己强行通过。
难怪一脚踩下去,小强经常能逃之夭夭。
实验室的最终目标是模拟动物运动的方式,来改善机器人的设计。
他们受蟑螂启发,研制出可折叠的“柔性”机器人。它的尺寸与人的手掌相当,受到上下挤压时“腿脚”能向两侧张开。只是,目前这个机器人高度只能降低至正常“身高”的一半,还远远比不上蟑螂的抗压能力。
研究者希望,将来这种柔性机器人能被用于救灾抢险,在龙卷风、地震和爆炸现场,当绝大多数机器人派不上用场时,柔性机器人可以进入废墟、探知区域是否稳定和安全、锁定幸存者位置、确定救援人员进入路径等。
知道小强打不死的秘密,依旧对它没辙。但能模拟蟑螂的行为研制机器人,这便是大自然给与人类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