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两会记者,每一天我面对的都可能是一个新的团组,打交道的也是不同表情的代表,有的沉闷,有的活泼,有的热烈,有的淡然,有的颇具学者风范,还有的企业家范儿十足……而在跑会记者眼中,这些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能不能采访到他们。
通常情况下,记者很难从大佬级人物那里获得专访机会,足够幸运的话,等大半天也许能有一两句回应。涉及热点话题,他们通常摆摆手,在身边一行人护送下冲出重围。
有善待记者的代表。我曾在驻地遇到一位代表,她是来自基层的医生。在我提出采访请求后,这位代表邀请我到她住的房间,认真地聊了两个小时,关于药价虚高、关于分诊、关于号贩子、关于儿科医生……这位从医20多年的医生代表开诚布公,直陈医改矛盾和现实问题,其间她的手机响了6次,都是找她咨询的病人。
这样耐心的采访对象,不是经常可以遇到的。即便在媒体开放日,我也领教过某些团组的“高冷”。
但在一个省份的媒体开放日会场上,我感受到“一缕新风”。
该省在年初爆出了热点新闻。媒体开放日那天,我从最开始就举手争取提问机会,一直等到那些被叫名字的媒体提问完毕后,主持人突然指了指我,“把话筒给那位记者吧,她举半天手了,不好意思啊。”
我问了那个备受关注的新闻为什么会发生,并在心里盘算,领导可能会用什么借口拒绝回答。只见领导的脸色出现一丝变化,但还是把话筒拿到了嘴边。他随后作出了一串虽有些官方但仍然诚挚的回答,被搪塞惯了的我竟然有点感动,觉得自己撞了大运。
跑团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会抱着一本代表名册,对照着名牌和职务,搜寻合适的采访对象,逮着机会就上前提问。电梯里偶遇代表的经历,常常令人发窘,与代表面对面,却“脸盲症”般只能飞快地瞄一眼他的胸牌,然后在网上搜脸认人,心里暗急,“还是功课没有做到家”。
有人愿意多说几句,有人不愿开口。正如同事所说,如果遇到一位愿意讲故事的采访对象,那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啊。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