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并不等于安全,发展也蕴含着风险;不仅要居安思危,还要居危思危。”4月7日,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孟祥青教授为国防大学战略班作《中国安全环境与国家安全战略》报告,阐明了对国家安全局势的忧虑与思考,引起听讲者的深思。记者跟班听课,并对孟祥青教授进行了专访。
记者:哪些因素推动了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的设立?
孟祥青:设立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不可不提2013年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早在1947年美国就成立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但我国却一直没有统领国家安全事项的机构。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国家安全工作进入机制化阶段。2014年,在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习主席明确提出了“总体国家安全观”,涵盖了11种安全;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国家安全法》,这意味着以领导机构、指导思想、法律保障形成的“三位一体”的国家安全体系得以建立。
环境变了、机制有了,国民的国家安全教育也应跟上。因为没有国家安全就没有家庭、个人安全,国家安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外部入侵可能导致战乱,民族分裂可能引起内乱,金融安全可能导致你在银行的存款贬值,经济安全可能影响就业形势。因此,国家安全与国民安全密不可分,我们有责任关心国家安全。
记者:近年来,我国的安全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
孟祥青:主要变化在于总体稳定背景下,局部严峻进一步发展,安全问题更加复杂且风险加大。突出表现为,我国面临的传统安全威胁有所上升,非传统安全挑战接踵而至。具体主要有: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新兴经济体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我国经济发展大环境不容乐观;地区热点或冲突此伏彼起,“伊斯兰国”等极端势力应运而生,恐怖活动有增无减,我国境内的“三股势力”仍十分猖獗;亚太地区军备竞赛方兴未艾,一些国家加紧推进军事转型,我国周边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热点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海洋方向的挑战增多,风险加大,成为我国周边安全的主要威胁;美国强力介入南海争端,明里暗里鼓动甚至支持个别国家挑战中国领土主权,发生擦枪走火的可能性不能排除;日本解禁集体自卫权,通过新安保法案,迈向军事大国的步伐明显加快。
记者:怎样认识目前我国面临的国家安全威胁?
孟祥青:当前我国安全环境是冷战结束以来最为复杂且变数最多的时期。对手多元,威胁多样。生存与发展、传统与非传统、国内与国际、现实与潜在等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未来10年,局部冲突的可能性不能排除,必须做好应对危机的各种准备。
在当今世界,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尚未完全统一的大国、地缘环境最复杂的大国,又是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五大特点”集中一身,意味着我国面临着比其他大国更复杂的安全环境,也意味着我在国际上引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近年来,国际社会有关中国的话题日益增多,议论不绝于耳,其中不乏有正面的,如“中国机遇论”;有两面的,如“中国责任论”;但更有负面的,如“中国强硬论”“中国威胁论”等。尤其是“中国威胁论”不仅在美国、日本等国存在,也在与我国友好的一些国家存在;不仅在西方国家存在,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我国周边的一些中小国家存在,对我国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舆论压力。我国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安全压力明显增大。
我国正处在“由大向强”的特殊阶段,改革步入深水区,产业结构调整艰难前行,社会矛盾多发易发,社会稳定较为脆弱,国家安全的风险上升了。我国面临着成长中一系列新的“烦恼”,而摩擦增多是其中之一。
记者:从这些年我国开展国家安全工作的经验来看,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孟祥青: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应该有共通的规律,都需要长期不间断可持续的积累和发展。今天形势紧张了就重视一下、狠抓一下,明天形势缓和了又忽视一下、放松一下,那么将永远达不到维护国家安全所需要的能力和水平。这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在维护国家安全上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即依靠形势刺激安全工作的开展。新形势下,应加大对《国家安全法》及《反恐怖主义法》《反间谍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树牢全民安全意识、危机意识、忧患意识,切实增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责任感使命感。
特约记者 褚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