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灯光暗了下来。屏幕上,一张张照片闪过。襁褓里的婴儿、学步的孩子、起舞的羊角辫小姑娘、穿着白色跆拳道服的小男生,再到如今青春模样的少男少女们。这是北京八中高二八班的学生从小到大的照片合集,台下不少妈妈悄悄拭泪。“你慢慢转身,留给她一个背影;她对你的凝视,一如既往。”屏幕上出现了这样的文字。
5月8日,母亲节,北京八中的33个孩子和他们的妈妈聚在一起,共同度过成人之前的最后一个母亲节。对于不少孩子来说,这也是第一次如此隆重地陪妈妈过节。
这是班主任葛小峰第四次筹划母亲节活动了。从1989年工作到现在,葛小峰当了20多年班主任。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学生之间开始拼爹、拼妈。葛小峰听到的“炫耀”也越来越多——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有什么社会身份。
葛小峰想筹办母亲节主题班会,她希望通过这样一场亲子活动,让同学们卸下妈妈们外在的标签,重新认识母亲的美——她们身上善良、勇敢、坚强的美好品质。
现场的灯光转亮,妈妈们依次上台接受孩子的礼物——一支红色康乃馨和一封信。女生傅欣然发现,妈妈接过礼物的时候,手有些微微颤抖。
灯光又暗下来,全班同学捧着小蜡烛,将读信的妈妈们围在中间,跳跃的烛光,映在一双双年轻的眼眸里。
控制现场灯光的白天乙独自守在房间的一角,今天的班会上,灯光由他把控。
在这个17岁男生的眼中,妈妈张伟代表着女性的理想形象:待人善良、宽容,有自己的事业。
尽管和妈妈相处最多的时间是在家里,不过,在他看来,妈妈最闪光的样子,还是她工作的时候。
有一次,白天乙到妈妈单位,他发现妈妈在20分钟内竟然接了十几个电话,每个电话都简洁、果断。那一刻他突然看到了温柔妈妈的另一面:雷厉风行、有决断力。“简直太有气质了!”白天乙评价道。
张伟在北京某银行工作,如果以陪伴孩子的时间为衡量标准,她可能不算称职。班主任葛小峰记得,白天乙一说到妈妈,用到的词常是“很忙”“开会”“加班”。“所以我自己就要多做一些。”这个男生接着说。
白天乙是个学霸,也是篮球队的主力。不过妈妈张伟最看重的,还是儿子的善良。她还记得儿子读六年级时的一件事:一个同学被老师批评后,委屈地哭了,班里同学中只有白天乙拿了纸巾去安慰他。
这件小事,一直被张伟记在心里,她认为这是自己教育的成功。
在做了17年妈妈后,她更加感恩自己的母亲:“我身上好的品质,都是母亲传给我的。”
张伟记得,小时候自家院子里的葡萄熟了,母亲就把葡萄装进篮子里,让她拿去分给邻居们;有人要结婚,拜托母亲帮忙做喜被,母亲为了如期完成,经常赶工到深夜。这种乐于分享和遵守承诺,正是张伟眼中“母亲的传承”。
随着忽明忽暗的灯光,《烛光里的妈妈》歌声响起。“妈妈呀,女儿已长大,不愿牵着您的衣襟走过春秋冬夏。”
李英坐在台下听得很入神。“我想起了自己的妈妈,她一生操劳,遇事冷静、坚强。”她认为这些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在单位,李英负责员工培训,她格外注意女儿待人接物的细节,比如进屋怎样敲门、见人怎样打招呼。
女儿林惠仪参与了这次班会的策划,当女儿和同学一起策划这次班会时,李英提醒她,要尽量让班里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参与,而不是只有一两个孩子表现”。
她教女儿“换位思考”:“如果妈妈在台下坐着,看到你坐冷板凳,会是什么感觉?”
安排好了同学们的表演,林惠仪自己却没有节目。虽然最后做了“幕后工作”,小姑娘做的也很开心。
“我要爬上你的肩膀,我要眺望你的远窗。”刘嘉媛在黄色的灯光下演唱《小时候》。袁明纯在台下看着女儿,那条白色班服裤子上的班级Logo,是她深夜在工厂盯着印出来的。
女儿刘嘉媛还记得,当时班主任葛老师把这个任务交给她时,时间很赶,像以前那样寄给淘宝卖家再印刷就来不及了。
袁明纯帮女儿联系了一家印厂,但当她看到印刷效果后,觉得很崩溃。“工厂的人觉得,反正是中学生的东西,差不多就行了。”这个“差不多”的结果是,印花“左一个、右一个、上一个、下一个”。眼看距离承诺交衣服的时间没几天了,袁明纯急了,晚上亲自跑到印厂盯着做。
尽管妈妈的“认真”刘嘉媛早已领教,但这次还是让她觉得有些意外。“妈妈真是太、太认真了!”她连用了两个“太”表达自己的惊讶。
这位在外企工作的妈妈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教会女儿,只有认真,自己才问心无愧。
急脾气的妈妈袁明纯一直“嫌弃”女儿做事太慢、性格不够急,但是直到听女儿讲起参与的班级活动,袁明纯才猛然发现:“原来她也会做其他的事,不是个书呆子。”听着妈妈的评价,刘嘉媛显得有些不好意思。
“独立,自尊,能自己把事情做好、而不用一直依靠别人。”这是刘嘉媛心中妈妈的形象。
随着全场灯光亮起,葛小峰看到了很多妈妈眼里还有星星点点的泪光。在母亲节致辞中,这位班主任说,“我经常在孩子们身上看到母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