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客户端

热门图片
 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
中青在线

“所有的旋律都是自己真情的流露”

一位新疆作曲家的传奇人生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吴晓东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16年06月27日   06 版)

    “记不清是哪一天,我来到这里,多少个幸福的美梦都交给了你。告别了妈妈,告别了兄弟,告别了故乡……心上人跟着你,跟着你,我来到了这里。”中俄两种语言的演唱,让这首歌在时空穿越中多了几分岁月的沧桑。这是中俄大型历史文献纪录片《永久的回忆》的主题歌,也是该片制片人和编导张晋夫献给中国俄罗斯后裔母亲们的歌。

    张晋夫的全名是张晋夫·阿那多利,出生在新疆的俄罗斯族音乐人。20世纪30年代,一大批定居在苏联的中国人回到祖国,许多俄罗斯姑娘跟着他们的丈夫来到中国,张晋夫的外祖母就是其中的一个。多年来,张晋夫有个愿望,要给外祖母写一首歌。今天,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永久的回忆”

    2015年,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反映中俄民间传统友谊和旅俄华侨的奋斗历程的纪录片《永久的回忆》正式开机。这一天,张晋夫等了整整10年。通过这部片子,他要告诉大家一段正在被遗忘的历史,讲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一大批旅俄华工和华侨携俄罗斯家眷一起回到祖国,与新疆各族人民一起建设家园、一起生活的故事和历史变迁。

    张晋夫说,自己一直在坚持做两件事,一个是音乐,一个就是探寻自己的家史,自己民族的文化。

    1974年夏天,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星火人民公社曙光二队,也就是现在的石河子市石河子乡一个叫五工村的地方,一个中俄混合家庭里,一个不到10岁的小男孩照镜子时,忽然觉得自己的相貌和班里的其他孩子有着明显的差异,于是就问自己的母亲。母亲没有隐瞒:“你外祖母是俄罗斯人,你外祖父是河北人。”那是张晋夫第一次听母亲讲外祖父张国雄当年在苏联的故事,可是越听心里的问号越多:“河北人怎么认识了俄罗斯人?如果是那样,为什么又会这样?”外祖父已经去世,母亲又说不清细节,从那时起,一连串的疑惑和追问伴着张晋夫度过了40年。

    2010年12月的一天晚上,作为中央文化援疆首批选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学习的作曲班学员,已经在宿舍熄灯休息的张晋夫手机铃声响了,一个新疆的朋友在电话里只说了一句“快看央视一套”就挂机了。打开电视,原来是中央电视台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连线直播大型跨国寻亲节目《等着我》。看着看着,同宿舍3个大男人都哭了。2011年4月5日,张晋夫通过央视俄语频道联系到了外祖父张国雄当年在老家唐山丰润家里的亲人,实现了阔别95年历经三代人的跨世纪的回家之旅。

    从母亲那里,张晋夫了解到一些外祖父当年的情况,加上后来寻亲过程中的发现,有关从未谋面的外祖父的故事一下子清晰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大地,军阀混战民不聊生,黑暗的现实与苦难的生活让青年张国雄立志寻求一条光明之路。1916年,张国雄离开祖国,1938年回到新疆。

    “我们说起历史,通常想到的是重大的历史事件或重大的历史人物,但除此之外,历史也是千百万普通家庭、普通人的历史。”早在2006年,张晋夫就开始了对旅俄华工华侨的历史探寻。走访完新疆边境地区的几百户中俄混合家庭,了解了大量珍贵历史故事线索,他发现这绝不是自己一家人的事情,一个大胆的念头开始在他心里发芽,那就是拍摄一部反映中俄跨国婚姻的纪录片,让中俄两国人民永远记住那段历史岁月。

    为了抢救和挖掘这段被淹没的中俄民间历史文化,10年来,张晋夫埋头于大量史料寻找答案的同时,奔波在各地的中俄混合家庭之间。摄制组成立后,他带领团队在不到两个月里行车万里,采访摄制了60多户中俄家庭的200多位当事人,摄制近600多个小时的口述历史素材,收集整理了400多张珍贵的历史图像资料。

    2015年,张晋夫的行动得到了中国侨联相关负责人的支持,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还将他的研究成果作为史料收藏在纪念馆。

    “因为研究家史我知道了那段历史很多相关的细节,它们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在我的脑海里浮现,让我把那些历史大事件串联在一起。”讲述历史的同时,在这部纪录片中张晋夫不忘把自己最擅长的音乐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在他看来,音乐中的悲悯和真性可以唤醒人类的良善与博爱。

    “一定要接地气”

    一把保存了30多年的小提琴,见证了张晋夫的音乐梦想。上小学时的一次演出活动上,两个女生拉小提琴的样子深深吸引了他,那是张晋夫平生第一次见到小提琴,那声音那姿态让他痴迷,眼睛一直在小提琴上不肯移开。可当时40多块钱一把的小提琴,对于他的家庭来说过于昂贵。几年后,好心的姨父把一把小提琴带进了张晋夫的生活。

    “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音乐,只有音乐才能表达我存在的价值。”音乐是张晋夫从小的梦想,他把它看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那把来之不易的小提琴伴随张晋夫度过了追梦的少年时代。1992年,张晋夫从新疆艺术学院作曲专业毕业,为了实现到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深造的梦想,在亲戚的介绍下,张晋夫决定先到海南打拼积累资金。每天在歌舞厅弹键盘攒钱,很快他就成了歌舞厅里最受欢迎的键盘手,可那些港台流行歌曲张晋夫并不喜欢,“歌舞厅那种乱哄哄的音乐,跟我心中的音乐完全不一样”。

    1994年,经过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的同学的推荐,张晋夫得到了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进修的机会。可是,就在他即将北上寻梦的关键时刻,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出发的前一晚上,张晋夫把辛苦攒下来的近3万元,还有其他所有值钱的东西全部放进一个密码箱里,准备第二天带着箱子坐火车去北京。当天晚上,一个朋友请他去歌舞厅救场,第二天回到住处,他傻眼了:家门被撬,密码箱也不见了。

    祸不单行,一个星期后,父亲病危的消息传来,张晋夫已身无分文,一家照相馆的老板帮他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家那天下着大雪,父亲已经下葬,留给他的是终生的遗憾。

    回到家乡,他创办了一家家政公司——阿凡提实业发展有限公司。4年远离音乐的日子里,有了事业的成就感,却也感受着生活若有所失的无奈。

    1999年5月,张晋夫从新闻里得知北约轰炸中国驻前南斯拉夫大使馆后,情不自禁写下一首气势雄浑的歌曲《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就此回归音乐。2004年7月,张晋夫进入昌吉回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创编室,成为一名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他把丰富的人生阅历化作音符融入旋律,尽情歌唱家乡,他的歌曲大多来自生活,质朴鲜活,饱含着生活的激情和质感。

    2009年9月,新疆选派一批优秀艺术工作者前往中央音乐学院等全国知名高校深造,张晋夫幸运地成为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指挥专业的一名学生,多年以后,去这所中国最高音乐殿堂深造终于梦想成真。当他既能作词又能作曲的音乐才华在北京有了市场后,便有了近千首歌曲的收获和沉淀。

    张晋夫的音乐融合了新疆多民族的音乐元素,具有浓郁的新疆韵味,他的《胡杨新娘》被凤凰传奇选作最新专辑封面主打歌曲,并唱响大江南北;他的《新疆的羊肉串》《昌吉的拌面拉条子》被新疆各族群众广为传唱;他的《楼兰姑娘》凄美幽怨、荡气回肠……圆明园随处可见的垂柳,被风无意中吹进屋里的纺织女工叽叽喳喳的谈笑声,甚至路过红绿灯时耳边听到的一片嘈杂,让他从生活的琐碎细节里随时发现灵感,游刃有余地用旋律表现哪怕是第一次踏上的土地。对于创作,张晋夫的秘诀是“一定要接地气”,一定要喝他们当地的水,吃他们当地的饭,跑到街上去听他们的方言,真切地去感受他们的生活。

    “阿里木,好巴郎,多少年你都在他乡”

    张晋夫是一个为音乐而生的人,也很容易被生活打动,“所有的旋律都是自己真情的流露。旋律等于真情,没有真情,就不可能有动人的旋律,音乐和感情是联系在一起的。”张晋夫说。

    “阿里木,好巴郎,多少年你都在他乡,多少人以为你在流浪,从西安到北京,从上海到贵州,你让新疆的羊肉串四处都飘香,你让多少山区的孩子实现了梦想……”被草根慈善家阿里木的善举感动,张晋夫创作了歌曲《阿里木,好巴郎》。这首歌在新疆电视台大型晚会《春天起航》中一炮走红,也唱进了2011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新疆代表团。

    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到新疆昌吉,他写下了《花儿故乡》;震惊世界的马航事件发生,他写下了《世界在寻找》;为圆明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作《圆明园的垂柳》,为央视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创作《好人》……在张晋夫的旋律里,永远流淌着心底的真情和大爱,除了与生俱来的民族性和神秘性,他的创作时刻关注时代的多样性,时刻参与其中,表达真情。

    在纪录片《永久的回忆》里,张晋夫创作的音乐中西合璧地加入了二胡演奏,“在俄罗斯,人们熟悉小提琴、钢琴、手风琴,用中国民乐来演绎这样一个故事,对他们来说是非常新鲜迷人的。把历史和音乐结合起来,把音乐和文化结合起来,表现的角度就会不同”。张晋夫说,音乐不光是用来娱乐消遣的,一首歌一首诗往往可以记录一段历史,让人们记住那段历史背后深藏的文化,这才是音乐真正的功能。

    “音乐是全世界唯一不需要翻译的人类通用的情感语言,音乐里有很多善和美,要放大它,用音乐唤起向善向美的情感。音乐精神就是坚守生命良善永恒的感动。”把世间感人的事情,用音乐化作最美的永恒,是张晋夫多年来执着的坚守。

    除了这部制作中的10集纪录片,张晋夫准备把“永久的回忆”作为一个系列工程来打造,包括每集五六分钟的微纪录片以及一部浓缩版,他说:“《永久的回忆》就是让人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不要忘记来之不易的和平。”

    “文化是无价的,承载历史的文化是不朽的。不管做音乐还是做纪录片,最大的价值就是有担当。”拍这部《永久的回忆》已经耗尽了资金,可对这段历史的挖掘,张晋夫感到越来越紧迫:“有些机会可以等,有些机会不能等,那些亲历者年事已高,不抢救就来不及了。”他已经把这件事当作自己毕生的使命,想停也停不下来。

一位新疆作曲家的传奇人生
“你讲的东西很有用”
生活在“斜坡上的芦笙村”
高山上的放牧人